□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付朝欢
(资料图片)
6月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下调至0.2%,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2.05%、2.45%、2.5%,自当日开始执行。
与此前对比,本次长期限存款为调降重点。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3年期和5年期则下调15个基点。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不变。
2022年9月以来,国有大行陆续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股份行持续跟进。今年以来,多家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也纷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此外,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加点上限也受到限制,部分银行下调55个基点。
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广大储户该如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除了银行存款,还有哪些理财途径?“贷款族”要不要提前还贷?
监管持续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在银行持续面临息差压力,同时还要加大信贷投放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存款利率下调早有预期。近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也强化了这一预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这是自2010年以来净息差首次跌破2%。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多家银行净息差均有所下降,其中四家净息差低于1.8%的“警戒线”。净息差下行已然成为当前银行经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主要挑战。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银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存款定价下调有助于大行控制负债成本。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利率市场化。2013年9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对存款利率的行政管制,银行可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实际执行利率。
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自律管理。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形成改为加点确定。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这是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起来后的第四轮存款利率下调。”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介绍说,今年2月以来,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趋于下行,从2.9%降至2.7%附近,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具备合理的背景。
年内存款利率是否可能进一步下调?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有大行开启新一轮调降,后续中小银行有望梯次跟进调降。长期看,存款利率后续仍有下调空间,但预计年内再度下调可能性下降。
“特种兵式存钱”走红社交平台
存款利率具有“双面性”,它既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也是居民部门的资产收益。“对居民个人而言,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较多,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存款利率下行,让很多储户开始焦虑:银行大额存单“一单难求”,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上市秒空”,更靠谱的投资渠道也实在不多——股票基金风险较大,银行理财也不再保本。几经比对,还是选择长期存款来抵御风险。于是,有人为了多点利息开启“特种兵式存钱”之旅。
今年4月底,苏州姑娘小许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在分享跨城存款的经历,立马做起“功课”——她发现上海某城商银行不仅3年期的存款利率高达3.5%,还额外赠送礼品和银行积分,而当地3年期利率仅为3.1%。于是她趁着周末坐高铁赶去办理了3年期存款。“如果是50万元存款,可以多赚6000元利息,跨城跑一趟还是挺值得的。”
为何要舍近求远、跨区跨省去存钱?一方面,同一家银行在各地的具体执行利率会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相比大行,地方性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存款利率可能更高一些。加上城商行跨区经营受到限制,互联网存款业务也在两年前被叫停。想购买这些中小银行的高息存款,就得专门跑到当地。
那么,将大量资金存到中小银行,到底有没有风险呢?
2015年,我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所以,对于储户而言,在中小银行存款,想要本金和利息都绝对安全,最好将存款本金和利息控制在50万元以内。如果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就在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了,万一发生风险只能自负盈亏。
“如果居民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必须承受较高风险。”董希淼提示,如果追求稳健的收益,居民可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及货币基金等,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存款搬家”现象短期或将抬头
降息后,资金会从银行存款里跑出来,去寻求更高收益的地方,即所谓的“存款搬家”。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份银行季末考核时点已过,除了季节性的存款回落影响,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
事实上,在过去两个月,银行理财和存款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已经有所显现。中金研究测算出理财规模在4~5月累计增加了约1.5万亿元。
在利率下行背景下,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当属提前还贷和购买增额终身寿险。
提前还贷,包括房贷、车贷等,不失为手里有闲置资金民众减轻财务压力的理性选择——与其将存款放在银行吃低息,还不如主动偿还高息的贷款。
从近三年4月份的贷款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居民越来越不愿意贷款负债。2021年4月份,居民贷款增加5283亿元;2022年4月份,居民贷款减少2170亿元;今年4月份,居民贷款减少2411亿元。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提前偿还房贷。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前期贷款买房的人发现,自己的房贷利率比最新利率高出太多。为应对提前还贷压力,很多银行不得不要求至少提前3个月预约,甚至对提前还贷的行为收取补偿金等。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此前表示,居民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仍未完全恢复,风险偏好较低,短期来看,存款利率的下调让提前还贷更具性价比。
但薛洪言同时认为,中期来看,股市回暖和赚钱效应提升大概率会成为“存款搬家”的催化因素,引发存款向公募基金、固收+理财等含权资产转移,反过来进一步驱动股市回暖,产生正反馈效应,将重启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趋势。
对于这两年爆红的保险产品——增额终身寿险,有关业内人士也提醒,很多保险公司以3.5%的保额增长率为卖点吸引民众购买,但保额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完全是两个概念。购买保险还是要以保障功能为核心,理财只是附加功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