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一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制造业德企而言,中国比德国更具有吸引力。咨询公司FTI-Andersch委托市场研究机构凯度(Kantar)进行的调查显示,德国制造业企业中每两家就有一家认为中国具吸引力,而认为德国具吸引力的企业为38%。
此外,美国也颇受欢迎,调查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有扩张计划的企业希望在美投资。同时,由于受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影响,38%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重新评估在德国和欧洲的投资。
(相关资料图)
“德国作为一个地点显然已经失去了对许多企业的吸引力。”FTI-Andersch高级合伙人兼董事会成员佐勒(Mike Zöller)表示,“我们还看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变化:中国仍然是对大多数德国公司有吸引力的地方。美国再次变得更有趣。我们正在看到全球生产地点和网络的重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伴随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以及产业结构提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经贸关系日益横向化,这些都是产业链发展中的新变化。
中国比德国更具吸引力
通过这份对9个类别150家德国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目前仍然是德国企业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同时亚洲地区的产业链多元化也在增强。调查中入选的公司营业额至少为5000万欧元。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公司年收入超过5亿欧元。
总体而言,40%的受访公司计划在亚洲建立或扩大生产网络,其中有15%选择在中国;58%的受访企业正致力于将供应商网络扩展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调查显示,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德国制造企业中有84%表示将继续这样做,73%的受访者排除了将部分生产网络移出中国的可能性,超过五分之一 (22%)的受访者希望未来在亚洲实现更加多元化。
佐勒对此表示:“亚洲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无论东南亚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还是孟加拉国,这些国家对外资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中含有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在许多情况下,在过去十年中,德国公司在(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因此,德国公司在亚洲的定位越来越广泛。”
梳理近两年公开信息可以看到,不少德国大企业近年来对华追加投资。譬如,近期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又宣布,将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建设和运营一个海上风电场。
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中德之间产业链为例,随着目前关系提升发展,譬如化工业,其很多环节就挪到中国,形成对华投资。例如巴斯夫等德国企业,其某一部分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德国本身仍会从投资中获得相关贸易利益,“只是目前这种新形式的贸易利益,跟以往那种纵向的贸易利益来源不太一样而已了。”他解释道。
相比之下,在已经开始具体规划的德国制造企业中,只有不到一半(40%)打算投资其在德国的生产网络。那些没有立即扩张计划的企业中,目前只有三分之一 (33%)能够设想未来在德国投资。
与此同时,调查中,大多数德企对德国作为企业所在地的评价为负,有26%的企业表示考虑搬迁产能。
具体而言,德国在能源价格和可用性、监管和官僚主义以及熟练工人的可用性方面得分最差。有60%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对德国作为商业地点的印象在过去两年中发生了负面变化。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司(61%)现在认为德国是一个“吸引力较低”(46%)或“没有吸引力”(15%)的地区。
德国获得德国企业高度赞扬的领域,包括邻近相关销售市场以及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这就是德国制造业的定位。”FTI-Andersch高级合伙人兼董事会发言人萨博理科(Christian Säuberlich)表示,“这很快就会让你想到一个问题:谁会在一个自身评级如此负面的地方从第三国进行投资?如果没有第三方投资,成熟企业进行自己投资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因为供应链有可能发生转变。”
总体而言, 55%的受访企业仍希望建立和扩大进一步的生产能力,然而,超过四分之一 (26%)正在考虑搬迁产能,22%正在优先考虑生产基地的整合。
而且,调查还发现,公司规模越大,采取的措施就越明确:在员工超过1000人的公司中,36%的公司目前正在考虑搬迁,34%的公司正在考虑合并。
此前,德国经济研究所(IW)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从德国外流的FDI为1250亿欧元,创下最新纪录,同时流入FDI只有105亿欧元。
IW经济学家鲁舍(Christian Rusche)认为,这些数字是预警信号,表明德国正在失去吸引力:人口结构和高企的能源价格正在影响德国。
美国的机会
调查还显示,在亚洲以外,美国目前对投资尤其有吸引力。21%受调查企业正在制定具体计划并希望立即在那里投资,12%已经开始实施这些计划,四分之一公司正在开展新的合作或收购以进入美国市场。
FTI-Andersch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专家沃林 (Florian Warring)表示:“企业发现美国是一个拥有庞大销售市场、较低能源成本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
“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具有针对FDI的大型补贴。我们建议有扩张计划的公司明确研究该法案目前在美国为他们提供了哪些选择。”沃林表示。
有38%受访企业表示,正在根据《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重新评估在欧洲或德国的潜在投资,41%的企业计划因该法案的影响而调整其供应商结构。
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近年来加速推动制造业回归。美国对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补贴等政策,都是具有进口替代效应的产业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也限制了进口。
“对于各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根据明确的风险回报状况作出未来的投资决策。他们必须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生产网络以及自己的销售市场。”萨博理科解释道,“尽管德国和欧洲作为销售市场仍然非常重要,如果德国要继续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作用,政治和行政部门必须从根本上再次为德国创造更好的框架条件,而且他们必须尽快这样做。如果这一举措不成功,中长期繁荣将面临重大损失的威胁。”
近期德国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都不乐观。德国政府最近发布的修正后的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持平,不及市场此前预期的增长0.1%,这一数据令德国经济勉强与衰退擦肩而过。
莉莉安在德国工作生活近二十年,目前正在一家德国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做项目负责人,广泛接触各种新能源创业项目。近期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企业接触的德国投资人对德国的投资环境“挺悲观的”,譬如在锂电池制造方面,许多投资人把德国政府的投资力度同美国的扶植力度作对比,看到美国在推出了一系列法案之后,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德国。她认为,如果将在德国和美国申请相关补贴资金所耗费的时间作对比的话,美国耗时较短,而德国因为其行政传统等,审批速度很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