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上海报道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需继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政府债券筹资任务预计较重,国债市场也面临发债成本较高制约财政政策空间、国债金融属性有待强化、风险防控机制还需完善等挑战。”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王小龙日前在《债券》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
王小龙表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等工具,国债发行规模预计将超过往年。
Wind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债发行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10年的1.78万亿上升至2022年的9.72万亿。净融资也呈现上升态势,2020年达到4.03万亿的峰值,此后略有下降。
(资料图)
王小龙介绍,2022年全年发行国债207期次,共计9.7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开展疫情期间地方债代操作,代35个地区发债5.95万亿元;创新国债品种,适时推出1个月、2个月超短期国债并常态化发行,强化国债应急筹资能力,保障留抵退税等重大政策落地实施;累计兑付国债本金7.13万亿元、利息0.6万亿元,确保全部兑付资金及时准确拨付,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国债信誉。
根据现行预算管理办法,国债用于弥补中央财政赤字,不强制要求对应到投资项目,既可以作为经常性支出,又可以用于资本性开支。年度国债净融资额与中央财政赤字大体相当,即年度国债发行规模=当年国债到期规模+中央财政赤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2022年赤字率为2.8%,市场预计今年将可能提升至3%左右,财政支出才能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假如按照今年名义GDP增速8%、中央财政赤字占财政赤字的80%计算(2020年-2022年比重分别为74%、77%、79%)计算,今年中央财政赤字在3.1万亿左右。
Wind数据显示,今年国债到期规模为5.5万亿,到期规模加上中央财政赤字约8.6万亿,即2023年国债发行规模在8.6万亿左右,该规模低于去年发行规模(9.7万亿)。那么,如何理解今年国债发行规模将超过往年,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今年实际赤字率高于3%或者中央财政赤字占赤字的比重高于80%,中央财政赤字高于3.1万亿。
第二,今年国债净融资可能超过中央财政赤字。每年国债净融资额一般小于中央赤字规模,但个别年份由于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可以利用往年结余的限额多发国债,导致当年国债净融资额超过赤字规模,如2013年、2020年,尤其是2020年超过较多。
第三,去年国债发行规模扣除当年发行的特别国债额度(约9000亿)或者今年也发行特别国债。
第四,“往年”不包含2022年。排除2022年后,2023年8.6万亿左右的发行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目前看这种可能性最大。
王小龙还表示,要更好发挥国债在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功能,进一步统筹国债发行与库款管理、统筹国债与地方债发行,切实保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重点需要。
统筹国债、地方债发行主要是为了避免二者集中发行对流动性造成太大冲击,因此实践中某个时段一种债券发行多一些另一种债券发行少一些。比如2020年6-7月特别国债集中发行,地方债在此期间的发行规模大幅减少。
王小龙还称,要健全国债二级市场运行机制,构建期现货协同发展、跨市场高效联通的市场格局,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中得到更广泛应用,助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4年财政部首次发布国债收益率曲线,目前已形成涵盖3个月至30年的期限结构较为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经过多年培育,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应用不断深化:
在债券市场中,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定价基准支持政府债券发行,并成为浮动利率债券最主要的定价基准。在信贷市场中,商业银行等机构在内部公允价值计量和风险管理中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参考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始成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依据。
在货币市场中,3个月国债收益率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利率篮子,成为国际认可的人民币代表性利率;货币政策持续跟踪国债收益率变化,国债作为担保质押品在公开市场操作、融资融券、衍生品交易等领域广泛应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发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