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室效应影响下,人类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圣婴”厄尔尼诺的出现则为今夏再添一把火。世界气象组织(WMO)等权威机构均对厄尔尼诺发出警报,并预测全球升温或出现新高峰。
随着热浪来袭,大宗商品市场和线下家电市场也呈现“高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气候已导致大豆、可可、棕榈油等农产品生长环境恶化,商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的天气定价行情。
空调行业在刚刚经历了“618”购物热潮后,也迎来了夏季备货和出货高峰期,空调安装维保人员也成为“香馍馍”。此外,瞄准细分场景的新型空调应用也渐渐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人类社会迎接热浪
在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双重夹击”下,今年夏天极有可能是“滚烫无比”的。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最新通报,7月至9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为8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于6月8日发布厄尔尼诺警报,宣布这一气候现象已经出现。到冬季,厄尔尼诺有84%的概率达到“中等至强”程度。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型态,其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平均每2年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个月至12个月,而其影响不局限于太平洋海域附近。
而在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来袭之前,全球已经历了数年的极端高温。
人类正经历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15年至2022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中国在2022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温室效应,加上“火上浇油”的厄尔尼诺,今年夏天极有可能是“极热之夏”。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以来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1.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内蒙古、新疆等多地高温日数累计有5~15天,广西西部、云南东部、新疆中部已达15天以上。
“整个世界都应该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做好准备,该现象通常会给世界不同地区带来更多高温、干旱或降雨,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美国气候预测中心专家米歇尔·勒赫鲁克斯表示。
农产品市场炒作极端天气
温度是对生物生长最具影响的环境因素。极端高温气候之下,农业生产首当其冲。目前,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叠加影响下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的“高温行情”。
例如,巧克力爱好者正担忧涨价。6月30日,美国洲际交易所可可期货一度攀升至3364美元/吨,创下了近12年的新高,6月累计上涨超11%。6月以来,可可主要种植地西非科特迪瓦、加纳等地区正持续经受高温干旱的考验。在收获季来临前,可可产量很难不受影响。根据消费者研究与零售监测平台尼尔森IQ公司的数据,巧克力价格在过去一年里已上涨了14%。
油脂油料商品从6月起启动了天气定价行情。6月,国内豆粕期货累计涨幅接近11%。截至7月3日下午收盘,豆粕主力合约涨停至3965元/吨。究其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美国大豆主产区持续干旱,引发市场对当地大豆产量的担忧。卓创资讯豆粕高级分析师王文深预计,未来一个月,美国大豆主产区将继续被高温覆盖,减产预期仍然存在。
“商品市场对于供应扰动的计价反应非常迅速,近期,棕榈油、豆粕等期货主力合约均实现大幅上涨。”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田亚雄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厄尔尼诺对太平洋周围各国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西旱东涝”,即太平洋西侧干燥少雨,或出现旱灾;太平洋中东侧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区高温干旱。由此可见,包括白糖、棕榈油、菜籽等农产品单产或存在变数。
田亚雄表示,印度和泰国是白糖的主要产区,合计年产量约为4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0%至25%。预计2023/2024年度(即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印度白糖或面临200万吨至300万吨的减产。东南亚地区的棕榈油年产量约为66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0%。预计2023/2024年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增产幅度从300万吨下降至130万吨。
回溯历史,大麦、白糖、咖啡、橡胶等作物产量和价格均有可能受到厄尔尼诺影响。据一德期货统计,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2016年印度小麦减产至少14%,我国大麦产量下降7.3%。而在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咖啡价格上涨了一倍,印尼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了158%,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价格上涨超30%。
“当下天气变化对农产品供给侧产生的扰动是确定的。伴随着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型发展,若天气扰动增多,后期农业种植收入将面临不确定性,种植者和保险公司也亟待获得更好的风险对冲工具。”田亚雄表示,在此背景下,天气指数期货的孵化意义不言而喻。
证券时报记者查询发现,天气期货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世界上第一笔天气衍生品合同以场外交易的形式出现;1999年,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天气指数期货;后来,天气期货出现于日本、欧美等多地。
我国目前尚未开展标准化的天气期货交易,但相关的孵化和研发工作持续进行。广东省人民政府今年3月14日发文支持广期所研发上市天气期货,开展新能源产业极端天气风险规避服务。大商所近日表示,强化产品供给,发布温度指数,推动天气衍生品开发,推动气候风险经济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空调市场“入夏”
细分场景走俏
持续高温也带动空调等降温设备消费增长。证券时报记者发现,随着极端高温“常态化”,空调日常维护、新型空调产品等最新涌现的细分需求也有所增加。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618”线上购物节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1195万台,同比增长35.9%,销售额411亿元,同比增长38%。
美博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5月份上市的美博新一代热泵空调正在热销,上市第一个月就完成了2023年销售目标的25%,不仅得到了国内经销商的认可和青睐,国外客户咨询、考察和下单的情况较多。另外,去年7月上市的美博穿戴式空调也受到了经销商和市场的热烈反响,该产品主要用于交警、电力、港口等高温场景,目前市场销售情况也随着天气转热而走强。
基于对市场需求向好的判断,企业纷纷增加7月排产。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月份空调企业总排产1483万台,其中内销排产1052万台,同比增长30.9%,出口排产431万台,同比增长12.6%。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进入高温状态,空调市场消费火爆的同时,安装、维修人员“紧俏”也成为突出的现象。
证券时报记者从惠州惠阳一家连锁家电维修部了解到,近期空调维修保养需求量较大,若要“插队”即时上门服务,需额外支付加班费。
而在热浪来袭不久的上海等地,空调上门清洗、维护等相关服务订单大幅增加,商家也推出了各类促销活动。
“往年人们通常是发现空调坏了或制冷效果变差了,才会想起叫上门维修。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则重视日常性的空调清洗和维护服务。”上海浦东某维修平台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重视空调日常维护,不仅是出于健康的考虑,也是基于极端高温天气“未雨绸缪”的心态。
而随着极端高温气候频次增加和夏季气温延长,降温散热场景也呈现多元化。对于空调厂商而言,适用于细分场景的新型空调产品无疑是一片“蓝海”。
“持续、多发的高温天气,注定会让空调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家庭对于空调的需求也呈现变化,例如恶劣气候环境下的制冷制热,以及冷暖之外的空气净化、舒适、健康等需求。”美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传统家用空调外,空调的应用场景也得到拓展,出现了移动空调、穿戴式空调、空气源热泵等创新产品,用于对标不同场景、不同功能的需求。这些特殊场景催生的新式空调需求,会将空气源热泵产品、穿戴式空调等产品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