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再度释放积极信号:2月新增信贷创同期历史新高,M2同比增速创下近7年新高,新增社融超预期放量!
人民银行3月10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初步统计,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2月经济修复势头进一步明朗,带动信贷供需两旺,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3月新增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
【资料图】
新增信贷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2月新增信贷刷新历史同期数据峰值。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经济修复态势良好、市场主体预期改善、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和银行竞争性投放下,信贷增长较往年更为积极。继1月信贷大幅增长后,2月新增规模继续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2月经济修复势头进一步明朗,带动信贷供需两旺,加之政策面继续鼓励信贷靠前投放,当月信贷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 ,这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支持一季度经济较快回升。
企业贷款依然是推动信贷高增的主力。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7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年初以来,企业生产已逐步向常态回归,企业对经济预期稳步转暖,融资动力持续增强。
“制造业活动以10多年来最快的速度扩张,带动企业融资需求继续回升。”温彬表示,在财政支出前置和项目加快落地影响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的基建配套贷款,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贷款、房地产行业融资,仍是当前新增信贷的重要推动力量。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今年银行“开门红”旺季营销活动启动早,年初项目储备更充分,信贷额度较充足。金融管理部门也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银行靠前发力。
住户贷款也出现转暖信号。2月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2月住户贷款结束了15个月的同比少增。”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居民弱、企业强”的新增信贷格局有望逐步改善。
“2月住户贷款在去年低基数下,同比明显改善。”温彬表示,一方面,伴随疫情冲击消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扩大,消费环境、消费秩序逐步改善,加之政策支持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和服务业数据明显反弹,带动居民短期贷款加快修复,但也不排除存在按揭贷款转经营贷等套利行为冲高了规模。
温彬表示,2月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底部企稳,但居民按揭贷款整体仍在恢复爬坡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增社融超预期放量
2月社融数据实现超预期放量。初步统计,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梁斯表示,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整体看,人民币贷款和债券融资是带动新增社融超预期的主因。
王青表示,除了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大幅多增以外,受春节错月影响,2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158亿元。此外,春节后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发行加快,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大幅多增。值得一提的是,2月信用债发行利率走低,企业债券发行进一步恢复,当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多增2158亿元,改变了1月企业债券融资对新增社融形成严重拖累的局面。
M2同比增速创下近7年新高。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对此,梁斯分析,银行信贷投放再次超出预期,信贷创造能力增强推动存款规模上升;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08万亿元,预防性储蓄倾向仍存。
“2月末M2同比增速较1月末大幅加快0.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2022年同期增速基数下沉有关,但主要原因仍是当月信贷大幅多增,有效提振了存款派生,推动M2增速高位上行。”王青表示,当前M2增速处于高位,背后的原因还包括2022年财政大规模退税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显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发力作用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
3月新增贷款有望维持多增
温彬表示,在实体内生融资需求恢复、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低息贷款环境下,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也维持在相对高位,有助于提振信心、加快宽信用进程。
但他也提示,年初以来过快的信贷增长,造成部分银行负债端承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加快收紧、波动加大。在低利率和规模竞争性增长下,银行净息差和营收端压力加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
温彬预计,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维持同比小幅多增,二季度开始转入相对正常的节奏,从而为经济稳固运行和可持续增长创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在宏观政策着力推动经济较快回升、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修复支撑下,3月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或回归平稳增长。”王青建议,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成果,防止伴随市场主体信贷需求较快上升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由降转升。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