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假期将至,全国打工人都在摸鱼。
我本人今天泡了9次茶,每次只接半杯水,吹一吹、喝一喝,不知不觉,时间就挨到了下午。
心,已经飞了。
作为疫情后首个长假,今年的五一,号称史上最热,火爆程度超出想象,甚至有些反常。
由于客流旺盛,不仅高铁票难抢,热门航线机票也早早售罄,高速上车头连车尾的盛况,时隔三年再次出现。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人人人……
美景又在何方?
看看部分城市的现状。
火出圈的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吓得部分烧烤店直接歇业三天,称“保命要紧”!
云南泼水节早已寸步难行,在人群中把盆举起来都困难!
最让人傻眼的是圆明园,自186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以来,第一次门票售罄。
……
如此一幕接着一幕,既魔幻,又现实。
咱们这是憋疯了么?
1
光太强,会刺眼
大家如此热情,可以理解。
从心理上讲,在家憋了这么久,急需出来透透气;从物质上讲,前三年省下的钱,这下子要全部花出去。
回想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都被困在家里,少有出门的机会。
那段时间,我的最大感受,不是压抑,而是一种疏离感——明明我还在这个城市生活,却觉得好像被城市抛弃了。
那些交通要道、高楼大厦,他们都还在,就连路边偶尔窜过的流浪猫,都不曾少过一个。
但当我走在路上,发现过去熟悉的,甚至有些腻了的声音和汹涌的人群,全都消失不见。
这个城市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
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城市并不只是由钢筋水泥组成。这两个字背后,还包含了更多。
人需要城市,城市也同样需要人。
疫情期间,只有环卫工人坚守街头
时光易逝、往事如烟,烦人的口罩终于远去。
今年和去年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感觉上就是不一样。
最朴实而自然的,是早餐店前的人头攒动,看着队伍里的男女老幼,每一个人都能心声共鸣。
这很难语言表达,但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却足以传递得淋漓尽致。它拥有的平凡烟火气,胜过世间一切美味。
平常且平安,这就是生活的底色。
正是这股烟火气,让城市成为了城市。
如今,它无比渴求失去的每一个普通人,快点归来,才能重新拥有灵魂。
此前,央视新闻频道曾做过一个调查,在疫情期间压抑太久的普通人,正在把之前想吃但吃不到的东西、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加倍补偿回来。
兰州人在家门口看到了敦煌飞天,迎来阔别已久的游客;
重庆人吃着火锅唱着歌,打着麻将泡着茶,便度过了一天的闲适时光;
武汉人排队买热干面,和街坊邻居拌了几句嘴,这是属于老武汉人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哪怕一个小县城,都正在努力回到正轨上。
所有人都在生产,都在消费,都在成为城市灵魂里的那道光。
城市正在回到我曾经熟悉的模样。
但凡事都得有个度。
光太多了,不止是耀眼,更会刺眼。
今年五一的旅游热,是对压抑已久情绪的释放,是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推动力,这原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所有人扎堆往某几个地方挤,如此厚此薄彼,被冷落的城市依然艰难,被宠爱的城市则吃得太撑、肚皮涨破,同样不好受。
比如火出圈的淄博,扎堆而来的游客,已经超出城市旅游承载上限,当地人苦不堪言。
而且因为各种让利政策,在各地盲目“宰客”时,到淄博游玩反而还降价,商家也捞不到太多油水。
相关部门不得以发出“劝退”信,登上热搜:其实,这时候不来淄博也是一种温柔。
对游客自己而言,也不见得真的开心。
假如你去的是淄博以外的网红城市。
想一想,在这样难得的假期,你花了比平时多几倍的钱,千里迢迢到一个所谓的网红打卡地。放眼望去,除了人头,还是人头。
终于挤到了观景地,你绞尽脑汁摆造型,得到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收获了点赞和恭维。
但与数不清的陌生人交换汗水后,真的能收获到快乐吗?
也许能,那是我无法理解的快乐。
这样热闹,这样拥挤,你们真的在休假吗?
2
为什么不坐下歇歇?
最近几天,全网讨论最激烈的话题,大概还是这个:各地酒店民宿集体涨价毁约。
大家发现,疫情走了,出去玩的时间有了,酒店却住不起了。
有网友做了一张表格统计。
平时100多元的快捷酒店,涨到1000多。就连曾经看不上的汉庭、如家,价格都直逼星级酒店,根本高攀不起。
就算你提前订好的房,也会被店家找各种理由,强制取消订单:“我们要涨3倍价格,你可以重新下单,或是找别的地方住。”
这哪里是做生意,简直是把游客当猪宰!
就这,被潮流裹挟的人们嘴上虽骂,身体还是愿意去。
看着源源不绝有待宰的猪自己跑来,酒店民宿老板们乐开花。什么?没房了?
看我给你变!
于是又一件毁三观的热搜出现,有的酒店推出了99元睡大厅“特价活动”,依然是供不应求。
到底是游客疯了?还是店家疯了?
要我说,是羊毛先动的手!
没诚信的店家固然可恶,但没有过量的需,哪来限量的供呢?
羊毛又为何如此?
是营销,是被过度炒作的精致消费生活,让普通人人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才是罪魁祸首。
今时今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社会基础是流量。
而产生流量的最便捷方法,是营销。
目前,过量的营销内容几乎充斥着整个互联网。
每个内容平台,每个社交软件基本都是时政新闻、娱乐明星、网红公知、营销大V的世界。
点开App,不是明星放屁都有上万评论的无脑热搜,就是冒充人生导师收智商税的营销号。再往深处挖一挖,还有一些毫无营养价值的搞笑段子,炫富拼爹、自拍卖萌等内容。
我们每天都在被动吸收着庞杂而无用的信息。
而过度聪明的算法也让作为普通人被迫的陷入这种营销浮躁的内容里。
如此,只会让个人被大众捆绑。
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其实只希望做真实的自己。
没有那么多美丽帅气的精修照片,没有那么多改变世界的努力,没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
只是独自在出租屋里,安安静静躺地在沙发上,翻看自己喜欢的小说,打开许久未碰的游戏,追追新出的电视剧。
这才叫休息,这才是放松。
但互联网不允许,那些精致的营销号更不允许。
在社交平台描述的那个世界里,每个人必须是6点起床锻炼,7点自己动手做早餐,8点出门进入职场打拼,晚上泡吧蹦迪撩妹撩仔,周末玩滑板、看画展、去高级餐厅约会,长假去迪拜旅游。
在铺天盖地的洗脑中,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了,这才是健康的生活,这才是年轻人该学的榜样。
而不是躺在沙发上,默默待在自己小圈子里的那条咸鱼。
在他们眼里,所有人必须成为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我们也只能是流量。
有钱,你就去消费。没钱,就去努力赚钱,再去消费。
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按自己的想法,而是不被潮流裹挟,被动把血汗钱花在毫无意义的消费上。
可惜,在被人为操控的舆论环境中,这样的人被冠以“屌丝”的称呼。
在这个急速狂奔的世界,每一个想要坐下休息的人,都会被视作异类。
消费或被消费,是我们的宿命。
就像此时此刻,即将或已经到网红城市打卡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个宿命中的一份子。
无法挣脱。
3
尾声
这个世界需要流量,这个市场需要活钱。
但我们需要自己。
绝大多数城市青年选择出游,是想逃离城市,寻求一段时间的心情释放。他们想去的地方,是安静、平淡、接近自然的,是小众的,是有逼格的。
但随着网红城市接连涌现,大量营销充斥网络,“有风的地方”人满为患。
当所有人扎堆在此交换汗水,就落了俗套了。赶着节假日来,既累且俗,究竟图什么呢?
当然,我们不能说谁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我只是觉得,与其出去人挤人,不如在家好好休息、陪伴家人,或坐公交坐城市的另一端,亦是你没见过的风景。
所谓休假,追求的不就是放松吗。
想去看看世界,大可以五一加班拿三倍工资,再错峰请假出去游玩,那样才能真正看到风景。
最后,借用相声说唱《雅俗共赏》中的一段歌词,作为结尾:
俗!低俗!像上台不穿衣服!
就好像是穿着大褂但是里边儿光着屁股,
你看这个说的都是什么南辕北辙东邪西毒,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那就是好的艺术。
……
别再为优越感而活着,
让喜好更加纯粹,
正因为包容与爱,
我们才成为人类,
看得惯下里巴人,
也欣赏阳春白雪,
到底什么是雅俗共赏,
不过是相互理解。(全文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