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期,以相对正常的价格抢到一盒退烧药,是很值得开心的事了。
一药难求,有人抢药抢到了县城和海外
自月初国内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市民购药需求开始持续猛增。伴随多地阳性病例激增,无论线下线下,具有退热止痛效果的布洛芬、泰诺林等药品几乎一盒难求。以蓝鲸记者零点蹲守的京东大药房在售的泰诺林为例,购买键几乎只是亮了一下,药就被卖光了。
需求激增之下,涨价现象亦不少见。据时代财经报道,有网友发现,原价为24元的芬必得(24粒/盒)加价后可达100元/盒,涨价之高令人咋舌。不少人因此另辟蹊径。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社交网站上出现了一批“异地网购药品”的攻略:通过更改外卖软件定位,在疫情尚不严重的中小城市网购布洛芬,再联系快递员跑腿取货,快递寄送到家。
目前此类笔记已下架 / 图源网络
受相关攻略影响,不少偏远地区的药品被迅速抢购一空。与此同时,大量网友质疑这类“薅羊毛”行为会导致当地老人等弱势群体无药可买。多篇相关攻略遭举报下架,平台也对此类行为进行了限制。据界面新闻报道,13日下午开始,小红书上已无法搜索到异地购药的相关内容。
此外,海外购药成为买药难现状下的另一途径。
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些平台上海外网店的退烧药已经售罄,有的网店则开启了限时限购模式,而专门从事海外代购的不少商家也对退烧药进行了提价,目前各种进口退烧药的到手价格混乱,同一种药的最高价差达9倍。以美国当地一种退烧药Advil为例,两瓶装共240粒,代购价格为219元;而在京东上,同样规格的Advil布洛芬液体胶囊价格则在378元、389元不等。
价差之下,选择海外代购或者请亲友寄药回国成为一种相对实惠的选择。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海外购药的视频,有朋友告诉蓝鲸记者,她所在澳洲某地已有药店出现退烧药断货。
个人购药自用无可厚非,面对短期内需求突增,买药难的困境的确普遍存在。或许从根本上着手,才能缓解市民买药的焦虑。目前多地市监局、药监局已给出回应,协调制药厂商加大供应;电商平台也开通了“全城找药”功能,帮助用户在本市全城搜索并购买所需要药品。
全世界一半的布洛芬都在中国,为什么还缺药?
要讨论“为什么缺”,就势必涉及“供求关系”——供不应求。
本轮国内疫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烧、咽痛、咳嗽等,因此退烧药自然成为了本轮疫情中实打实的“硬通货”。同时由于全国各地疫情爆发速度与时间接近,今年11月前出现在的各种区域性短缺问题变成了一种全国普遍问题。
说完了突然暴增的需求,再来说一下供应情况。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形形色色的退烧药,但布洛芬依然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类型。
布洛芬又被称为“异丁苯丙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一般用于退烧、止痛、消炎等。20世纪60年代,布洛芬由英国博姿公司的斯图尔特·亚当斯发明,并获得专利;20世纪90年代,布洛芬进入中国,以原料药、制剂两种类型活跃于市场。
而在这方面中国药厂拥有超强产能。国内生产布洛芬原料药的两大公司分别是新华制药(行情000756,诊股)与亨迪药业(行情301211,诊股)。据新华制药12月5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的说法,公司布洛芬实际市场份额接近40%。同时,新华制药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产企业和原料药出口企业之一,产能在8000吨左右。截至12月16日收盘,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A股再度涨停,报46.10元/股,股价再创新高,录得8天7板。
据时代财经12月16日报道,有新华制药生产线员工表示,目前他们是三班倒的工作制,即“8时-16时-24时”倒班,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员工轮到就上生产线工作,中午可以休息吃个便饭,但不会太长时间。
药品从下生产线到市民手中还有多个供应链环节,有一定的周期,只有每一环都打通理顺,强大的产能才有它的发挥空间。而不是在其中趁虚而入,囤积居奇。
近日多起哄抬药价、强制搭售的事件发生在了防疫药品的售卖中。比如,12月14日,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有限公司因涉嫌存在哄抬药品价格的违法行为,收到市场监管部门送达的30万元处罚罚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检查发现,2022年12月2日至2022年12月6日期间,当事人在京东商城开设的店铺中,连花清瘟颗粒(规格:6g*10袋/盒)进货价格23.57元/盒,销售价格分别为58元/盒、80元/盒、104元/盒,最高进销差价率达341%;连花清瘟胶囊(规格:0.35G*48粒/盒)进货价格18.50元/盒,销售价格为118元/盒,进销差价率达538%。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药厂在尽可能地帮助大家度过难关。近日,沈阳网友发视频称,买到了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2元20片,便宜不涨价。12月16日,“东北制药(行情000597,诊股)”登上微博热搜。辽宁方大集团(行情000055,诊股)东北制药16日官方回应称,现在所有药店24小时营业,还是按照以前的平价销售,不进行涨价。
疫情是一场对我们所有人的大考,也是一场良心的检测。有些企业通过商业化操作把价格拉高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有的企业坚守初心,二十年如一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