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健康险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深层次挑战,供需存在结构性错配。
随着人口老龄化提速,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中国商业健康险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和战略窗口期。
(资料图片)
已然来临的数字时代,数据是核心驱动要素,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离不开数据的合理合规开发利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资产的运用对于商业健康险而言是一个重要契机,“但怎么运用,可能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她进一步表示,面对这一全新的领域,机会与挑战并存,值得保险公司努力探索。
运用数据资产、保险科技创新升级
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数字化升级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保险科技的成熟应用,数字化理赔服务除了能够提升交互体验、缩短理赔周期之外,还能够解决保险行业长期以来面对的核赔成本和骗保风险的平衡问题,比如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反欺诈、反渗漏风控模型。
目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公司在快速、便捷理赔上下功夫。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在整个保险支付过程中的便捷度。
不仅如此,兴业证券研报认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和医疗机构合作及保险直付以绑定优质医疗资源并提高理赔体验,通过健康管理以控制赔付支出,与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与健康管理平台,形成“医疗+金融+科技”链条。
提升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银保监会曾在下发的《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指出,当前,商业健康险主要有几大问题,其一,风险保障不足;其二,专业经营水平不高;其三,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其中,在专业经营水平方面,第一,经验数据积累不足,已经积累的部分数据尚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健康保险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第二,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度不够,缺乏对客户事前事中健康管理,大都着重于进行事后赔付,未能形成“保险+健康管理”业务模式,对医疗费用支出管控效率低;第三,与大健康产业协同不足,缺乏同医院、药企、康复机构、社保体系的密切合作,对患者就医行为必要性难以评估,影响了行业自身的供给和风控能力提升。
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粟芳认为,当前,保险行业一方面经验数据积累不足,另一方面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整理。
粟芳指出,数据资产的运用对于商业健康险而言是一个重要契机,“但怎么运用,可能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她进一步表示,面对这一全新的领域,机会与挑战并存,值得保险公司努力探索。
此外,对于“保险+健康管理”业务模式,粟芳认为,一方面,保险公司越来越意识到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意识到不应该将注意力仅仅放在事后赔偿上,还要放在事前预防上,而事前预防可以通过健康管理完成。因此,当前健康管理已经保险公司普遍采用,并用在了它们的健康保险中。“简而言之,选择引入健康管理一个原因是服务的多样性,另一个原因是从事后赔付到事前预防。”
粟芳强调,健康管理在变“事后赔付”为“事前预防”“全周期健康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服务。
深入挖掘惠民保投保人群保险需求
谈及商业健康险中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惠民保,粟芳认为,“目前的惠民保基本上是由政府指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形式。这种形式下,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应是惠民保的前提。把握住这一前提条件,惠民保整体上应是微利,甚至是不赚钱的。”
通过对惠民保的宣传,更多的人参保惠民保,有利于群众保险意识的提高。同时,参保之后,意识到自身保障不足,可能会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加强保障。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深入挖掘惠民保投保人这一群体的其他保险需求。
粟芳表示,惠民保在各地的投保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程度、居民消费水平、保险意识等密切相关,因此惠民保在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情况。需要强调的是,惠民保在设计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惠民保作为普惠性产品,并不意味着产品的种类越多,产品就越好。当大家使用同一样东西的时候,应该避免花哨的部分,降低成本。惠民保不应该一个城市推出多款产品。从不同城市看,由于各地的居民消费能力、发展水平等不同,所以不同城市的惠民保,也应该因地制宜。”
粟芳指出,保险意识无法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要经过一个长期培养和环境的熏陶。和过去相比,已经能够看到群众的保险意识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通过普惠保险也可以让更多人体会到保险的益处。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各项措施齐头并进,推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逐步提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数据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