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月30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51项改革任务,聚焦餐饮、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大型商场、电商零售、新能源车、民宿、文化演出、新消费品牌孵化8个重点领域,打通痛点堵点。其中特别提到,在北京持续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的背景下,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发展优先端。北京将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管理规则,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
“该方案实施后,对于可以进行外摆的商家而言,提高了经营面积、以及餐饮商户接待消费者的容量,同时还增加了品牌曝光点位,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外摆形式注意品牌商户,随之可以增加带动场内其他餐饮的消费增长。”1月31日,银泰百货北京大红门店助理总经理王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计划让一层餐饮商户星巴克增加外摆区域,夏季来临之际,我们也会增加啤酒花园以及其他品牌的餐饮外摆点位,结合整体商户的经营性质以及品牌理念,逐一落实。
“这是一个特大利好,也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举措。”万商俱乐部品牌专委会副秘书长李新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摆意味着商家可以增加营业面积和桌椅,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环境和更多的选择,“对消费者来说,风和日丽的时候,坐在外摆区是一大享受,随机消费的概率也提高了。”
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包括郑州、无锡等在内的多地政府就曾出台过相关措施,允许商家外摆,提振消费信心。2020年9月份,北京市印发的《精准帮扶餐饮业有关政策措施》提出,支持餐饮企业外摆经营。支持各区综合考虑市民生活需求和餐饮企业经营需求,在商圈广场、步行街、特色餐饮街区、综合商场等场所规划临时占用公共空间区域范围、经营时间和经营品类,开展餐饮外摆经营。在不影响公共秩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企业或餐饮行业协会向属地街道乡镇申请,提报活动方案,经区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论证同意后组织实施。
“允许外摆可以让餐饮商家切切实实的聚拢人气、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营造舒适温馨的就餐氛围,从而增加餐厅营业额。”有餐饮行业从业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外摆不仅让商家重塑消费场景,还激活了线下商业空间,外摆区域就餐的消费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家的“招牌”和“代言人”。
不过,外摆试点并不等同于地摊经济。在李新龙看来,此次《方案》只是在重点商圈实施,需要看具体情况才能决定是否适合增设外摆,如通道宽窄,是否影响消防救援,是否影响通行,增加外摆和地摊经济是两个不同概念。外摆区不会允许现场加工,环境及配置也要跟得上,如花箱绿植、垃圾桶、灯光等,而传统的地摊经济对这些并不注重。
据悉,此次外摆摊点试点将在北京重点商圈先行先试。针对重点商圈缺乏公共空间利用、周边交通配套、专项规划制定等综合协调管理的问题,北京也将完善商圈统筹管理机制。根据《方案》,外摆试点由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划定外摆位,明确外摆时间、经营品类等细则,由经营者向所在街道进行网上报备,由街道对细则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