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上海报道
3月28日至3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世界经济展望”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就变革性技术冲击就业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技术的兴起成为焦点话题,ChatGPT火遍全球,一方面这些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对就业造成压力。对此,林毅夫表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工业化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发现机器比我们做得更好,当时也非常担心失去工作岗位。但现在回过头看,完全可以拥抱这样的技术进步,因为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林毅夫举例称,比如在工业化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一周都需要工作7天,如今已经缩短到了5天,之前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如今可以每天工作8小时。
对于未来,林毅夫认为,一些岗位肯定会被取代,但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未来会有更多时间来享受生活。他还预测,也许以后我们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一天工作5小时,所以我们要拥抱这样的机会。
除了变革性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气候变化也是一大焦点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此,林毅夫表示,对中国而言,三十年时间完成这个目标挑战非常大。要实现这个承诺,只能通过绿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这是一个“机遇”。绿色和发展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中国既可以实现承诺,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负担的、平价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世界实现绿色转型。
平衡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林毅夫提醒,要意识到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工业化,工业化过程中也应该进行足够的技术创新,降低绿色技术成本,生产可负担的可再生能源。
“没有任何人能躲避气候变化,这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林毅夫同时也强调,各国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需要提供技术和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