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拼经济浪潮中,制造业大市苏州正谋划一场传统制造向数字化转型的变革:地方政府厚培沃土、平台型企业以技术赋能、企业乘“数”而行谋划升级。
苏州的制造业转型如何实现“数”“实”融合、对其他城市具有哪些参考意义?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研苏州,探寻其中答案。
以数字化激发新动能
(资料图片)
安静的苏州同里古镇旁,赛伍技术的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无尘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的中控后台……主要从事薄膜形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赛伍技术是江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代表案例。
据介绍,赛伍技术已在光伏、交通电力、半导体、3C通讯及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拥有相对竞争优势,是多元化高科技材料领军企业。“多元化发展对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赛伍技术时不我待。”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赛伍技术目前已进入第二个“十年计划”,为成为“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依靠创新驱动的、多元化的、综合型的高分子材料企业,并在国际上获得尊重”,公司实施“神经元战略”计划,以业务为主、互联网技术为辅,从业务需求视角推进互联网技术部署,探索一条高质量的、稳健长远的制造企业数字化发展之路。
无独有偶。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汽车、电力电气等行业精密金属零部件及相应模具研发、生产、销售的瑞玛精密,也将目光聚焦数字化转型,以“5G+工业互联网”助力产业升级,打造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实现管理精益化、制造智能化,以激发公司新的发展动能。
“伴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瑞玛精密供应链采购的体系也越来越庞大,基于公司长期的信息化战略和供应链数字化需求,公司急需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保障高效的订单协同、有效的计划协同、准确的物流协同、精准的账务协同,可视化管理供应商。”瑞玛精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瑞玛精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供应链等各环节主体,推动关键数据共享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实现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供应协同,打造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化服务。
向数字化要发展动能,赛伍技术、瑞玛精密都是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下的样例。两者发展具有共同之处:伴随企业多元化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端效率与质量,最终实现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焕发竞争活力。
从“相加”迈向“融合”
从全局看,类似赛伍技术、瑞玛精密等企业发力数字化,既是企业自身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苏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凭借多年制造业经验的积累,苏州实体经济规模逐年扩大,制造端的应用场景多,企业创新动力强。这是苏州推动制造业“数实融合”的最大优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其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善,已具备国内领先的规模优势,但与“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由于数智化发展水平还相对不足,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尚有薄弱环节。
这一观点也与当地政府对全市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研判相一致。
“我们的短板主要在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既缺少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也缺少在线新经济等平台型企业。”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日前召开的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上提出,苏州未来要加快补齐数字经济“软”领域的短板,加速提升核心产业增加值。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潮,苏州对于当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曹路宝表示,苏州要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从要素“相加”迈向要素“相融”,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此,苏州提出,要发挥好大院大所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等作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套和融通创新水平,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实现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金天认为,以数智化转型为抓手促进制造业创新提速、集群提质、智造提效、品牌提升、质量提高,可以更好地塑造高端产业优势,从而在全球市场高水平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这也为其他省份和城市在“拼经济”过程中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金天还建议苏州制造业企业要充分用好全面注册制的改革红利。“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为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对苏州制造业企业而言,有望在打造优势竞争板块、扩大数智化生产规模、延展产业链上下游等环节通过并购、再融资等方式获得更多直接融资支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盈利,并将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于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数智化转型效能。”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关键词: 高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