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从本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启动重大成果月度发布,每月定期面向社会发布近期产生的聚焦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成果。
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面向社会对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名词和动词》)进行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著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国的“龙文化”入手,解释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对外目标是促进和平,实现条件是维持和平,最终效果是巩固和平。
张宇燕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致力于讲世界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实验:国有农场变迁之透视》通过对中国国有农场制度变迁的综合研究,不但探究世界农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遭遇的相似困难,尤其关注农业人口特有的脆弱性。
朱玲在发布会上介绍,该著作既从思想史的角度对秦汉以后的垦殖制度加以比较,又从世界农业发展史中追溯当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根脉。特别是,着重解析1949年以来国有农场制度产生和变革的缘由。
该著作引申出以下政策性结论:其一,顺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生物特性,分离国有土地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确立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其二,推进国有农场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三,设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由国家为乡村社区提供底线财政保障,以便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农场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其四,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工缴费困难。其五,重构农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职业农民。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著的《名词和动词》不仅揭示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关系,为语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而且从语言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的范畴观,为奠定广义语言学理论的中国哲学基础迈出了坚实一步。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 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