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广州地铁“大叔未偷拍仍遭女子曝光”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最初女生发文维权到如今道歉认错,三天时间里发生多次反转。为什么一起私人纠纷发展至今演变成全民热议的公共事件?背后折射了那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地铁“偷拍”事件后续:
女子哭诉要被学校开除,大叔称再给她一次机会
今日上午,#四川大学称将依规依纪处理#再度引爆微博热搜,这已经是三天时间里,“地铁事件”第二次引爆舆论。
据四川观察消息,记者从四川大学了解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已密切联系属地警方及当事学生了解核实情况,将按程序依规依纪处理。
就在3天前,一段广州地铁8号线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女子看见一大叔蹲着玩手机,怀疑对方是偷拍自己,要求检查相册。在大叔同意让她检查相册并自证清白后,该女子仍在网络曝光大叔是猥琐男,称手法娴熟不是第一次作案,并表示既然没有偷拍,那他为什么不为自己发声。
该女子后被证实为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其维权方式引发极大的争议,社交媒体上评论几乎处于一边倒的态势,有不少网民发文替大叔鸣不平,认为女子是过度维权。“涉嫌诽谤。”“污蔑大叔,你该道歉!”“太双标了,自己偷拍别人,还发网上,侵犯他人隐私。”
迫于舆论压力,涉事女子删除了维权微博。
6月11日,当事男子在儿子邓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广州鹭江站派出所报警。该名女子从东莞赶了过来,正式向其一家道歉,同时也在微博发布了道歉声明。事件中大叔的儿子邓先生称该女子在派出所一直哭泣,她也已知道自己的错,且希望能够得到邓先生一家的谅解。
直至今日,#曝光大叔女子哭诉学校准备开除她#、#四川大学称将依规依纪处理#等一系列话题再度被点燃,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
全民围观地铁事件背后
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从女子发文维权到删除发文再到双方和解,女子公开致歉,警方、川大介入,三天时间里各方主体陆续发声,让“地铁事件”更加立体的呈现在公众面前。
一起私人纠纷发展至今演变成全民热议的公共事件,背后折射了造谣诽谤、过度维权、网络霸凌、绑架舆论、透支公众善意等诸多问题。
回顾事件,男子在自证清白过后,女子仍对其不依不饶,在车厢内大声呵斥,在社交媒体发文打上“猥琐男”标签,试图引导舆论,引发大量跟帖,对男子造成人身攻击。
从法律角度来看,已涉嫌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律师表示,该女子在尚无证据证实男子侵犯女子权利的情况下,就微博发文作出该男子系“猥琐老头”“不是第一次作案”等负面评价,侵犯了男子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该女子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该女子的行为在民事范畴上,已经侵犯了该男子的名誉权,男子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利,要求该女子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当事人与女子双方已经和解,并表示只要公开道歉便不再追究后续责任,但在女子道歉获得了大叔的原谅后却仍未能平息公众的怒火。
整件事情中,女子的傲慢与偏见与男子一家人的善意与宽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网民愤怒的点在于,一位新闻学子倚仗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话语权优势,试图以小作文的方式绑架舆论,对弱势群体进行人身攻击。
谁料结果操作过度被反噬,社交媒体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为农民工发声,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的背后,不仅仅是网民对女子造谣诽谤的抗议,更是一种对弱势群体帮扶的平等公正友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利用小作文煽动绑架舆论
透支的是公众信任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以小作文方式煽动绑架舆论,进行悲情营销的案例不在少数。
例如小慧君虚构性骚扰事件中,近日,千万级网红刘某慧为达到“低成本”解约目的,发视频控诉被老板长期性骚扰,最后法院的判决还了被造谣者公正。
对比来看,地铁事件与小慧君事件存在共通之处,两件事的当事人都是通过小作文式的维权方式来引导舆论、占据高地。
社交媒体时代,一篇小作文、一段小视频足以颠倒黑白、混淆公众视听,仿佛谁更会写小作文,拍小视频谁就占据了舆论的主动权。
然而“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从社会影响上来看,此类内容往往忽视事情的真相与全貌,严重危害了网络空间。虚假小作文危害到的远远不止被造谣的当事人,还透支了公众的信任,未来当那些真正需要维权的事件出现时,公众又当如何辨别真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