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阳性的抗原,称自己“二阳”了,甚至有网友自述全家都经历了“二阳”。
4月22日,话题#新冠#再次冲上热搜;23日,#二次感染比第一次更难受吗#也冲上热搜,话题单日阅读量超2亿。
距离去年底的疫情高峰将近5个月,许多人开始担心,第二波疫情高峰是否要来了?
4月23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时代财经表示,“‘二阳’的人是有的,但是少数,现在比较多的是‘首阳’,不用过度紧张。”
“不可否认,新冠病毒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会进入地方性流行,地方性的感染小高峰也是有可能会出现的。不过不用紧张,健康的人群出现‘二阳’,基本上症状比第一次感染要轻。”金冬雁补充道。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伴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大,是否会扩大感染?在金冬雁看来,人员流动增加后,增加一些新冠感染是正常的,但不会造成大爆发,不用过多担心,“现在的主调是‘复常’,正常生活就好,长假期该过还是过,不用因为这个受了影响。”
官方报告中尚未见第二波新冠流行来临
时代财经检索社交平台发现,最近几天内,有多位网友在平台上晒出结果为阳性的抗原,称自己又“中招”了。
张静(化名)告诉时代财经,“上次感染是在去年12月,这次是三天前出现了症状,今天测抗原发现‘阳’了,中间隔了4个多月。”
不过,比起第一次“阳”,这次感染好转的更快了,“症状和第一次差不多,发烧、感冒、鼻塞,不过三天前第一次出现症状,今天就已经快好了。”张静说道。
周伊(化名)也对时代财经表示,自己“二阳”的症状没有第一次严重,“主要是呼吸道症状明显,有咽痛、咽干、头痛、乏力、头晕、咳嗽的症状,但没有发烧。”
不过,在官方报告中,还未见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来临。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最新情况。
中疾控表示,自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时代财经对比发现,相较于12月22日的阳性人数高峰(694万),2023年4月20日已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从2022年12月25日的高峰(29.2%)已降至2023年4月20日的1.7%,目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正处于低谷。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那么,二次感染会出现吗?哪些人容易“中招”?
4月20日下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上发表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
他介绍,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张文宏解释,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据监测数据,目前中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
面对“二阳”,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金冬雁告诉时代财经,平常心视之,类似应对流感一样,做好防护即可。如果出现二次感染了,就和首次一样,对症用药。建议日常坚持带口罩、勤洗手,3个月或6个月接种一次新冠疫苗。
“但是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还是重点应该关注老人、长期病患者、儿童这些高危和脆弱人群,保证这些人群的疫苗(加强针)接种,并应当储备充足的特效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如果出现不适,应该及时给他们做检测,万一“阳性”,要及早给高危、脆弱人士服用抗病毒口服药物。”金冬雁补充道。
“大角星”来了?金冬雁:不必人为制造恐慌
除了“二阳”引发关注,近期,被命名为“大角星”的新冠变异株XBB.1.16正在一些国家形成传播,在全球引起关注。
XBB.1.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属于XBB家族,民间将它命名为“大角星(Arcturus)”。它是目前全球正在流行的600多种变异株之一,也是137种XBB亚分支之一。
截至4月18日,全球至少有33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XBB.1.16变异株3647条(例),主要来自印度(63.4%)、美国(10.9%)和新加坡(6.9%),其流行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目前我国监测到42例XBB.1.16。此前,上周(4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系我国首次监测到)。
不过,国家疾控局于4月21日表示,我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
金冬雁也告诉时代财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角星”在印度稍微多一些,在美国阳性病例中的占比从3%升到了7%,在中国大陆只有几十例,在中国香港只占1.7%,“出现‘大角星’的病例也并不代表这一毒株会在中国占大多数,目前主要还是BF.7和BA.5,其中北方地区主要是BF.7,南方地区主要是BA.5。”
“即使在已经出现“大角星”较多的印度,并没有发现死亡和重症人数的增加,相反有报告说这一毒株在印度的症状比以前更轻了。”金冬雁补充道。
他进一步指出,有人说“大角星”会引起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红眼病”,出现眼睛疼、眼睛痒等症状,但中国现在的主要毒株并不是“大角星”,不需要担心,“就算是‘大角星’来了,其实在2020疫情时,大约20%的患者就有眼部不适,所以‘大角星’的症状并没有非常特别。”金冬雁表示,“大角星”其实也是“奥密克戎”的分支,大多数人感染过“奥密克戎”后其实已经对它有一定的免疫,“因此,面对‘大角星’,不需要人为地制造恐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