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宜宾模式”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资料图】
□王泽勇
6月19日~20日,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交流现场会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面向社会发布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宜宾“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城市案例。
宜宾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为何能以典型案例“宜宾模式”在全国推广?记者随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交流现场会参会代表深入当地调研采访了解到,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近年来以产业需求侧引领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成功卡位绿色新能源产业新赛道、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探索出一条学、教、研、产、城一体发展产教融合新路子。
据宜宾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宜宾高等院校达到12所、较2016年增长5倍,在校大学生10万人、增长3倍,高新技术企业309家、增长5倍。“宜宾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校热企冷等普遍性和长期性问题,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规划引领以城聚校激活力
“实地看了宜宾市产教融合布局,非常有感触,非常有收获。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真正做到了教育和产业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刘明在现场会上对宜宾产教融合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宜宾近年来坚持规划引领、以城聚校激发产教融合活力的结果。今年6月15日,又一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在宜宾办学——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正式开园。
然而,在2016年前,宜宾仅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仅有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一度成为发展短板。
对此,宜宾坚定提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为总体思路,以“产、教、城”一体规划布局为引领,在城市优质地段拿出36平方公里土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
依托“双城”建设,宜宾先后吸引一批高校前来办学,2016年至2022年间新增10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数净增7.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从2016年的48家增至2022年的300多家。
为全力推进“双城”建设,宜宾创新实施“三个一”建设模式,即在“双城”36平方公里中,1/3用于大学教学科研,1/3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1/3用于区域商业配套及少量优质住宅开发,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行走在宜宾市长江大道上,一所所漂亮整洁的大学校园,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无不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潜力,宜宾正成为吸引高校前来办学的热土。
精准施策以产兴教添动力
“没有产业,干不好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在现场会上一语中的。
对宜宾来说,产教融合如何“试”出好成绩是道必答题。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的重点之一,就是将高职院区规划建设与全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优化功能、扩大办学规模,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好高职院校。”
近年来,宜宾精准施策,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型园区建设试点方案》《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试点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享有合法权利。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宜宾不断完善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从今年起设立总金额1.6亿元的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其中,宜宾职教城一个项目就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70亿元,成为全市政策驱动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试点就是一场改革。”宜宾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用好政策、用活政策,产教融合才有活力,企业才愿意参与进来。”
比如,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在宜宾的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全链全域推进产教融合,组建起全国首个以培养储能类专业人才为主的新能源电池学院,并牵头发起成立了四川省动力电池产教联盟、全国重卡换电产教融合共同体。
宜宾创新校企协同办学,探索出“班级—车间”双环境育人、“教师—师傅”双导师育人、“学生—员工”双角色育人等一批具有“宜宾特色”的联合教学模式,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人才,也为学生开通了就业“直通车”。
“在宜宾,就业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就什么业,选择在哪家单位就业!”家住宜宾三江新区的小李说,“我在学校就和企业签了协议,现在月工资有8000元。原来,大学生都是一个劲要去外地发展,现在倒过来了,大学生都想回来,因为家乡大企业多,发展机会也多。”
像小李这样的大学生在宜宾不胜枚举。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世全介绍,近3年,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留川率近80%,留宜率近40%,形成了“融入产业、长入经济”的职业教育生态圈和“政行企校”一体化推进的产教融合格局。
目前,宜宾规模以上企业100%参与校企合作,110家企业参与组建了5个示范性产教联盟,累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项目489个,建成实训平台147个,年均培训资源10.53万人次。
创新赋能以教强产挖潜力
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产教融合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我们与科技部共同争取的智慧农业项目,已在宜宾屏山县9个乡镇、15个农业基地应用示范。”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教师张桃告诉记者,近年来,宜宾学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喜人,已有70余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以转化应用。
近年来,宜宾以协同创新为路径,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19个产业研究院,校企共建科研及人才培养平台246个,孵化企业106家,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1102项,获得授权专利857项。
全球领先的投影机生产企业宜宾极米光电公司以科技创新推进全过程产教融合,1100名员工中80%为本地培育,其核心技术产品实现100%“宜宾造”,2022年销售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而从整个宜宾来看,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从全省第6位升至第3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起步到跨越,从试点到示范,以城聚校、以产兴教、以教强产,无疑是宜宾创新产教融合的重要密码。当前,宜宾正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持续巩固提升试点成效,深挖产教融合潜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