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换到前两年,“裸辞”意味着一种“爽文式女主”剧本——员工愤而裸辞,找到人生真谛/再攀事业高峰,让前司前老板高攀不起。
但如果语境换到这两年,“裸辞人”领到的不再是爽文剧本,往往以“裸辞一时爽”为开端,最终“片尾字幕”显示“求职火葬场”,成为一部“警示教育片”。
真实的裸辞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
蓝鲸记者采访了三位2023年的“裸辞人”。和之前大众媒体中的叙述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职场倦怠”,但同时她们也提供了一些不同于“焦虑、躺平”的“后裸辞生活”小样。
裸辞考公,主动走向另一个坑
生椰 内容研究员
其实我觉得如果要工作,只有两种值得做:一种是自己不喜欢但是能稳定且长久的,另一种是自己喜欢再辛苦也想坚持的。
所以当眼下的工作哪一类都不符合的时候,那肯定就是需要换掉它了。
我之前的工作又不喜欢又不稳定产生这种念头很自然,而且渐渐我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了。我的人生目标其实是在一个喜欢的二线城市,有自己的房子和稳定的工作,所以离开上海和辞职是必然选择。
后来,我选定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城市青岛和苏州,前者是因为离家近,后者则是综合评估房价、基础设施和工作机会的结果。
但这两个选项其实意味着不同的职业选择。苏州是江浙沪的大工业城市,虽然比不了北上广深但是工作机会很多。但青岛不一样,考公、考编是主要的选项,而且青岛考公的性价比还可以,所以我决定考编。
考编和辞职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想法,辞职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准备考试的时间不够,想专心学习。所以裸辞以后,我认真学习了近两个月,感觉特别充实,每天只用想一件事就是学习,前所未有地专注。
其实考编不是选择了一种稳定,更像是走入了另一个坑。在实现所谓的稳定之前,要经历很多,有些两三年脱产为了一朝上岸终身稳定,但对我来说我做不到这样,所以就打算今年上半年全力以赴试一次,就算没结果也不后悔。
毕竟这种久违的专注让我真的感觉很幸福。
不要谈裸辞色变,担心的事不一定会发生
加蓝 分析师
大概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我有了辞职的想法,当时我们架构调整,我开始频繁被分配一些和分析师本职毫无关系的工作,情绪其实就一直在积攒。
我仔细复盘过自己的职业经历和未来规划,没打算裸辞,就把简历挂出去随缘聊一聊,但年底“火药桶”被点了。
没发年终奖是第一个诱因,后来年底面谈感觉公司也很不真诚,付出不被认可,说好的晋升也要打个问号,而且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如果不辞职按照新一年的工作安排,只有下半年才能脱身,所以立刻就提了辞职。
因为市面上的“裸辞”故事大多没有什么好结局,所以真“裸辞”之前还是有点顾虑的。比如:求职环境不好是不是真能找到工作?找到的工作是不是满足规划?薪资职级是不是能有提升?以及裸辞后身边的钱够不够花?另外就是家人长辈这边能不能理解你裸辞……
但其实真的走出去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首先,家人朋友其实都很认同目前的工作不太符合我的长期规划,没有给我太多心理压力。其次就是,简历挂出去以后市场的反馈很不错,正式开始面试求职不到两周收到3个offer了。只不过我现在还在继续面试,希望找一个对未来长期发展更好的机会。而且离职后的生活简直太舒服太惬意了,不考虑赚钱的话兼职想一直不上班。
其实辞职这种事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钱的方面能周转开,其他都会有转机的,想不是办法,做才是。找工作这种事情,只要行动起来都能解决。希望大家不要谈“裸辞”色变,关键是现在的工作你真的还要继续吗?
“家里有矿”裸辞没负担,理财比工作更重要
Joe 金融从业者
“裸辞”要怎么定义呢?如果是没有下一份工作接档就辞职了,那我算是裸辞。但如果是“裸辞”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我可能还真不算。
我没有车贷、房贷、就业压力,因为我就是那种家里“有矿”的,大不了回家继承家业。
而且我是金融行业,一方面,比较吃资源,而我刚好属于有“一点点”资源的,所以就算我脱离公司也是可以“拉皮条”的。另一方面,金融作为金字塔的头部行业和万金油行业,所有行业都可以成为我的客户。
我不管上不上班,每天可忙了,约各种客户、领导,都有时间表的,比如现在跟你聊天就是挤出来的时间,十五分钟以后我还要去巡视工厂。
我之所以会辞职其实是因为跟当时的公司理念不合,我们做金融的职责帮客户赚钱,但到最后全变成了完成公司kpi。
我可以提供一个从业人员赚不到钱客户可以赚钱的投资组合,但是没人会这样做,因为至少一半的金融从业人员都只是为了完成kpi。
现在的环境和职场kpi这种东西肯定不可避免,但我是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一个更适合我发展的平台,而这个适合不止是理念上的,还可以是地理位置、公司氛围、人员文化等。
但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理财比工作重要”,要学会制定属于自己的投资规则且严格遵守自律,自律即自由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
没有人是靠工资财务自由的。
以上这三种“裸辞人生”只是众多“裸辞叙事”中的切片,他们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因此具有局限性。“裸辞”从来都不是一种“类型化叙事”,不应该被过度美化,但也不应该被妖魔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