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更好认识猪周期,才能更好穿越猪周期。从历次猪周期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要更多用好产业和信息手段。对生猪价格要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充分释放信息和做好预警,以供应稳保价格稳,以价格稳促供应稳。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态,这在节日消费旺季并不多见。国家统计局2月10日数据显示,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8%,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业内普遍认为,这有利于稳定养殖预期,使产能和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此情况下,读懂猪肉价格波动的复杂性,更有利于生产和市场稳定。
猪周期存在的首要原因在于猪肉特殊的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低而供给价格弹性较高。所谓需求价格弹性低,比如猪价上涨后,消费当然会减少,但选择其他替代肉类的余地有限、倾向不足,导致消费减幅远小于价格涨幅。由于消费习惯,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猪肉常年占我国肉类消费的60%以上,即使在价格大幅上涨的年份,其占比也仅下降几个百分点。同理,价格大幅下降以后,消费增幅也有限,加之冻肉储备保质期短、最长为10个月,容易为进一步下跌埋下隐患。
所谓供给价格弹性高,指价格大幅涨跌后,养殖环节更容易反应过度,造成供给大幅波动。养殖场户对接近成本线之后的波动特别敏感。因为超过成本之后涨价的部分都是利润,跌破成本之后降价的部分都是亏损。地方养殖政策不稳定、自身生产周期长、重大动物疫病影响等因素更放大了这种效应。所谓养殖政策不稳定,一些地方用地政策摇摆,一些地方不鼓励养猪。所谓生产周期长,由后备母猪到仔猪育肥出栏需要一年半,生产惯性大。而重大动物疫病不仅影响当期产量,更在一段时期里让养殖户不敢养。上轮超级猪周期就起源于非洲猪瘟疫情。
在我国畜禽产品中,猪肉价格波动最复杂。所谓复杂,不单是波动大,还指大小周期叠加,频率和幅度转化。去年2月,猪粮比价同样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猪肉收储随之启动。同年10月,触发过度上涨一级预警,11月中旬回落至二级。总体看,2022年猪肉产量增长4.6%,价格下降6.8%,为稳定物价发挥了作用。而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约300元,对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也很有利。可见,在复杂性中找到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是可以做到的。
更好认识猪周期,才能更好穿越猪周期。价格起起落落,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则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愿望。从历次猪周期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要更多用好产业和信息手段。
用好产业手段,控制成本是王道。生产成本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降低成本,养殖场户可以在价格波动面前更有应对余地,也利于消费者吃上平价猪肉。非洲猪瘟疫情前,我国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5元,当前为17元。常年来看,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育肥猪头数,中国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养猪强国荷兰则更高。加之饲料成本高、转化率低,使得我国养殖成本较美国等国更高。不管周期是上行还是下行,养殖场户都要通过升级设施、优化养殖、强化管理等实现降本增效。
用好信息手段,预期管理很重要。价格涨涨跌跌并不可怕,需要警惕的是短时剧烈波动。相对于事后调控,信息服务更重要,对稳定预期更有效、成本也更低。前几轮猪周期价格低迷时,有的信息缺失,有的信息“打架”,生产者有时无所适从,能繁母猪存栏降幅动辄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2021年,多部委建立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虽然2021年有5个月、2022年有4个月生猪养殖经历较长时间连续亏损,但能繁母猪存栏量累计降幅仅为8.5%,有效保护了基础产能。今后对生猪价格要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充分释放信息和做好预警,以供应稳保价格稳,以价格稳促供应稳。
关键词: 如何看待猪肉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