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2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就“货币桥”项目热点问题进行发言和解答。
穆长春表示,拥有本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不是参与“货币桥”项目的先决条件。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复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不同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间及其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由于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场景需要考虑各司法管辖区不同监管要求和技术标准异构性,因此,“货币桥”在业务设计之初就建立了基础设施对接模块,可兼容多种对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双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统,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CBDC系统等。
具体来说,“货币桥”可与本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对接,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与“货币桥”间的资金转移;还可以与现有的传统支付系统(如RTGS或FPS)对接,支持尚未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司法管辖区参与者在无需建立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情况下在“货币桥”上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而这一发行可以通过从本国RTGS的相关银行账户中扣除等额资金来实现。通过对接模块,还可以增加“货币桥”的可扩展性,降低“货币桥”参与机构接入成本,使更多参与者能够参与其中,提升跨境支付的覆盖范围。
谈及“货币桥”的技术架构时,穆长春表示,“我们为‘货币桥’搭建了一套系统,其核心是货币桥区块链。‘货币桥’项目采用了乐高积木式的架构即模块式架构。与‘烟囱式架构’相比,模块化架构的优势在于它允许模块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大幅度降低合规及监管成本,提升多国(地区)间业务治理、监管和政策体系的灵活度和适应能力。”
在被问及“货币桥”为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时,穆长春还谈到,区块链技术虽然不是最适合支付系统的技术,但考虑到货币桥参与方众多,各司法辖区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资本流动管理制度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解决多方信任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去中心化的技术路线是较为适合的选择。“同时,通过交易执行和存储的解耦等技术设计,‘货币桥’区块链实现了低延迟和高性能。展望未来,随着Dashing共识协议的部署(目前已在测试中),‘货币桥’区块链也将在跨境场景中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提供更优的支付体验。”
相关背景:“货币桥”项目报告与进展
10月26日,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以及阿联酋中央银行,发布了《“货币桥”项目:通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连接各经济体》(Project mBridge: Connecting economies through CBDC)报告(下称《报告》),阐述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的试行成果。
《报告》称,“货币桥”项目尝试利用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公共平台进行跨境支付,多家央行可在该平台上发行和交换各自的央行数字货币。该项目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管局、泰国中央银行,以及阿联酋中央银行组成项目指导委员会,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带领,四个小组委员会(包括技术、法律、政策和业务)提供支持。指导委员会成员对项目具有决策权和表决权,共同领导平台的设计和开发。
《报告》提及,“货币桥”项目第三季由实验阶段迈向试行阶段。8月15日至9月23日,来自前述四个国家或地区的20家商业银行参与了为期六个星期的试行。这是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跨境央行数字货币试行测试,主要利用“货币桥”项目平台,进行了超过160笔跨境支付和外汇兑换同步交收业务,结算金额折合人民币逾1.5亿元。因此,“货币桥”项目率先实现了以多种央行数字货币为企业跨境交易进行真实结算。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