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宜昌还有不少依附于外商洋行、公司的中国商店、行栈也应时陆续开设。比如先后开设的有永生公、寿康、林源茂等14户代日商收购生漆;有吕福记、慎孚等店专给日商经销疋头、棉纱、针织品等商品,并运往恩施各县推销。
本地的一些较大的疋头号,如裕丰昌、裕懋厚、大顺德、仁和利、穆恒发等商号,因为“东洋货”价廉物美,也不得不向日商购买一部分疋头棉纱用以零售。而日商每年在宜昌倾销疋头棉纱针织品的金额是很大的。
卢维秋在《解放前的宜昌私人医院》一文中介绍,在宜昌的私人医院中,开得最早的要数两家日本籍医士设立的医院。一家是“济生”医院,约开办于1913年,院址设在培心路,院长为日本人董森李斌,有病床8张。1931年日本医护人员离宜,改由中国医生接办,仍保留原院名,直至宜昌沦陷时才关闭。
另一家是“回生医院”,开办时间稍迟于济生医院,院址在云集路右侧的燕子窝。院长掘乙次郎,女医师野菊乃,翻译张肖骞。该院设有内外科、产科、妇科等。30年代初,改名为“同仁医院”,仍由日本藉医士设立,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停办。
查资料得知,日本洋行和商社在宜昌最为轰动之事莫过于1900年6月27日开始的历时三个月里,他们用洋鼓洋号演奏和大力度的降价促销等手段招揽生意,在宜昌摆摊设点展销840多种日货,获得巨大成功;1917年,南北对峙的护法战争爆发,日商在宜昌疯狂采购棉花和粮食,导致宜昌城内米谷脱销、米价飙升、物价暴涨,时值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自顾不暇,连民不聊生都置之不理,日商的哄抬物价自然无人过问。
1923年4月14日,宜昌各界2万多人集会游行,强烈要求废除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并于26日成立“宜昌外交后援会”,提出抵制日货,实行对日经济绝交。1931年,宜昌成立了“反日护侨会”,于8月18日联合县商会、航运工会等单位,通知处置日货办法,提出主张:“凡在8月18日以后运日货来宜者,一律没收。”并与上海、汉口反日会保持联络,一致查处日货。
据《宜昌百年大事记》称,因为1940年刚占领宜昌时,日军没有打算驻守,日军将城中仓库、商店和居民的财物抢劫一空,并连续5天用三十余辆大卡车、百余匹骡马,将抢掠的财物运至大公路、杨岔路集中,对带不走的生活用品一概砸碎。在抢劫财物后,日军在宜昌城中焚烧房屋五天五夜。
《宜昌市文史资料》也说:“街道除划为难民区的天官牌坊、南正街、白衣庵、二架牌坊等房屋尚保存较多外,环城西路、鼓楼街、璞宝街、南门外正街仅有少数房屋,而其余大街小巷房屋几乎全毁”。据《民国三十六年度(1947年)武汉日报年鉴》记载:“宜昌在战时城市被破坏十之八九,完整房屋尚不及十分之一,战前为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九户,十五万零六千二百零八人,全市房屋为九千七百余栋,战后仅存一千四百数十栋。光复之初,居民仅二千余人,未及两月,人口急增。”
1946年5月的《湖北省临时参议会会议记录》也沉痛地说:宜昌从城市毁灭的程度讲,可谓“破坏之甚,为全国冠”。日军在宜昌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于每一个宜昌人,自然是不共戴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