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全国共有5个地方入选
(相关资料图)
其中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
这也是云南省首个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我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现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如下: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
特此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
2023年1月28日
2010年、2011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相继被同意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23处国家级保护实验区(含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均为2020年批复),云南占了两个。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表明验收对象要求:总体规划已实施3年以上符合验收条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原则上均应提出验收申请。文化和旅游部根据申请组织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授牌。
(白族霸王鞭 杨士斌 摄影)
什么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为什么是大理?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文献名邦”等美誉。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多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非遗项目位列全省第一
2021年1月,大理颁布实施《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有章可循、科学规范,政府主导效能显著。
目前,大理州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点)、非遗工坊(传承作坊)、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等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65个。
非遗展演和送戏下乡活动达到1000场以上
(大理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非遗购物节)
整合县、乡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近2亿元,建成大理州非遗馆、南涧跳菜传承展示中心等近10个非遗重点传承体验设施。
各县(市)还通过资金补助、免费提供用房、场地等方式,为保护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为各类非遗活动创造了广阔的舞台,据统计,全州现已成立13个非遗保护机构,有注册志愿者600多人,每个县(市)都有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年内各类非遗展演和送戏下乡活动达到1000场以上,基本上做到年年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
每年举办传承人群和非遗工作人员培训20多场次
(大理州6名非遗传承人参加2021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大理三月街》《非遗大理行》等非遗研究成果和非遗项目专题片公开出版、发行,有关大理文化生态保护的学术论文、研究文章、调查报告等频频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同时,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传习培训活动。保护区内每年各类传承培训活动有300多场次,培训上万人次。
建成57个非遗工坊
大理州建成57个非遗工坊,鹤庆银器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2021年产值约31亿余元,网络平台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鹤庆新华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鹤庆新华银器小镇。寸伟涛 摄影)
剑川木雕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约5.6亿元,带动23000余人就业。
白族扎染2021年产值约7000万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家家可见,人人都会”的传承氛围。“鹤庆银匠”“剑川木匠”双双荣获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品牌。
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众多非遗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为了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网红打卡地。大理双廊和鹤庆新华银器旅游小镇、云龙诺邓村、大理喜洲、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弥渡文盛街旅游村寨等6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名录”。
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对话会、传承培训、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长期与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技术改良、文创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扎染、大理“瓦猫”等知名非遗品牌。各县(市)“非遗+传习所+合作社”“传承人+公司+农户”等新模式逐渐形成,引导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一起来看看
大理的部分非遗
↓↓↓
白族三道茶
仪式感道尽人生百味
寓意人生哲理的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每一道制作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烘烤茶叶时要抖动一百次以上“苦茶”,要掌握好每一种原料炖煮时机的“甜茶”,要调配好麻、辣、甜、香各味的“回味茶”。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白族三道茶茶俗。
甲马
传统与现代交融打开新视界
甲马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想要印刷一幅马甲图案,必须要先雕刻一块甲马板。选用合适的木材,先在纸上创作好图案,再将纸反贴在木板上,等图案清晰后便可用刻刀进行雕刻,最后将木板打磨处理,随后用棕刷在甲马板上刷好墨,就可以用纸或布等东西进行拓印,一幅甲马就诞生了。
瓦猫
仪式感道尽人生百味
“瓦猫的鼻子是天赐母骨,寓意着要孝顺父母;瓦猫的眼睛是‘日’和‘月’,代表日月同辉;瓦猫的牙齿有36颗,上3下6,寓意招财纳福……”
近年来,大理民俗文化(瓦猫)研究基地突破传统的瓦猫造型,把瓦猫制作融入到首饰类、茶具类、装饰类等领域,创新出300多种瓦猫款式,开辟了广阔市场,也使瓦猫传统文化得到延伸。设置了瓦猫制作体验,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瓦猫制作,体验瓦猫文化。
(编辑:王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