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可持续”“绿色低碳”“环保”等消费理念的兴起,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绿色”新风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而行,因“绿”而潮。围绕生产、流通、消费、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循环经济成为不得不说的“关键词”。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可持续设计峰会上,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从家具装饰到办公用品,从珠宝首饰到时尚潮玩,以及日用品包装等,可以说刮起了一场别样的可持续设计美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废弃校服改制的“学士熊”外套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是我国实现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再利用产品的附加值,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是当前废旧衣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痛点之一。香港设计师余倩韵创立的社企Dress Green,通过将废弃校服升级再造成学校周边,如穿着校服的毕业“学士熊”、笔袋、手提袋、帽子等,在赋予校服二次生命的同时,有效提升回收改造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借助Upcycling升级再造,向社区传递更多的责任与爱。据余倩韵介绍,纺织业曾经是香港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外移,香港如今的纺织业已不如从前。由于工作岗位数量减少,大多数前纺织工人现已退休或被迫提前退休。“Dress Green通过雇用这些退休服装工人来促进包容性经济,鼓励香港本地妇女再就业。”
在闲置二手领域,成立于2009年的第二树循环家具主要提供二手家具的回收、销售、租赁和增值服务。“在回收阶段,第二树的货源主要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淘汰下来的一线品牌家具,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品质。”第二树华北商务副总监张丹告诉记者,对回收的二手家具在经过对产品品牌、品质、成色等方面评估后,再确定其回收再利用的价值,之后对这些家具进行分拣、入库、分销。据了解,目前,国外循环办公家具市场占有率15%左右,国内只有0.5%,循环办公家具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GAONAS人造珠宝艺术品《海魂》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近年来,随着新兴消费力量的崛起,环保类人造珠宝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尤其是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事实上,由于珠宝特殊的不可再生性,其生产、制作涉及到生物、植物、河流、土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足迹并不少。GAONAS创造性地采用南极垃圾和废弃贝母制成蝴蝶造型艺术品《海魂》,旨在通过设计呼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建立良好的海洋生态秩序,让生命在其中绽放。
“双碳”背景下,华丽多彩的环保珠宝仅仅是一个小切口,循环经济的产业空间远不止这些。
如今,新式茶饮兴起,大量一次使用的手摇茶冲泡茶叶和各种制茶工艺中产生的废弃用料,最终成为了堆填垃圾。你能想象将奶茶店废弃的茶叶变成可以替代塑料的产品吗?2022年,喜茶与茶甡合作,推出了1000个“喜茶×藤原浩茶渣灵感多功能艺术杯套装”。这些由“茶叶渣”制成的茶杯,使用过后同样可以被生物降解。除了茶杯,茶叶垃圾还被制成了精致的包装盒、水杯、艺术摆件等,为人们的生活增姿添色。
塑愈(100%废弃塑料再生新材料) 制成的创意奖牌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对于到处都能看到的废弃塑料瓶盖,如今也在一路“向绿”。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都会生产超过300万吨的PET塑料瓶,每年废弃的PET塑料瓶总量高达15万吨。“中国大陆生产出来的这些废弃物,其实在中国内部,就可以非常好地建立循环和闭环的解决方案。”再造狂想社主理人Sissi向记者展示了再造狂想社研发出的塑愈。这是一款100%由废弃塑料瓶盖再生的新材料,每平方米材料可以减碳17.42千克,减塑19千克,并可多次循环再造。时下,这种新材料聚焦建筑室内装饰,被广泛应用至商铺或家居的各类室内装修场景,包括垂直墙面、水平台面、以及各种家具及艺术品等,且备受市场青睐。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有专家表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主要由设计的三个原则驱动。在设计之初,一要尽可能地循环产品与材料,二要避免废弃物与污染,三要尽可能促进资源的再生。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流的循环。循环的圈越小,越接近人们的生产和消费,碳足迹就越低。真正的循环经济,目标是要走向无废、少废的发展。
近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低碳理念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逐渐转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设计力量的注入,将在更广范围内推动循环经济理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绿色生活美学。(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