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4日讯(记者 成琪)3月24日上午,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正式挂牌开放。该馆收藏展示与“德”相关的大量牌匾、名人名家篆刻和书法作品,藏品丰富,主题鲜明,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博物馆是北京的优势资源。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首次提出“博物馆之城”的概念,三年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215家,年均接待观众量超过5000万人次,博物馆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场所和外地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除这些备案博物馆外,北京还存在大量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场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各办馆主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为落实文件精神,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北京市文物局与相关部门和区政府联合开展了对北京地区“类博物馆”的开放培育试点工作。
一方面,市文物局印发《“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类博物馆”试点工作组织机构、主要任务、开放标准、开放形式、管理形式等,完成了“类博物馆”挂牌的顶层设计,并通过各区推荐、专家推荐等流程确定了首批“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单位;另一方面,邀请业内资深专家组建“类博物馆”开放培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育指导,提升“类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市、区、属地与“类博物馆”机构共同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四方共同努力,摸索经验,促进“类博物馆”健康发展。
近期,北京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还会陆续到其他具备开放条件的“类博物馆”举办揭牌开放仪式。
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类博物馆”培育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北京市“类博物馆”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完善市区两级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类博物馆”的规范发展。并通过整合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博物馆外溢空间等各类资源,加快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步伐,让博物馆成为享誉世界的金名片,真正把首都博物馆资源优势转化为全国文化中心发展势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