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全球瞩目的诺贝奖公布日期比去年提前一天。10月3日起,诺贝尔基金会将陆续公布今年诺贝尔各大奖项得主,每日颁布一项,至7日结束。有哪些领域、哪些人将获得世界级殊荣,值得期待。今年12月,今年、去年、前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一同参加颁奖仪式。
与诺贝尔奖同样极具先进感的是,昨日,特斯拉现场发布的人形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擎天柱”,据马斯克预测,该机器人在约3年后即可量产进行商业销售,售价不超过2万美元。
自然科学领域,
已有628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他们分布在哪些国家哪些大学?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2 年诺贝尔奖将于10 月3 日至7日陆续颁布。各奖项的颁布时间如下:
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
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
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公布;
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
10月7日,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基金会还决定邀请 2022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与 2020 年、2021 年的获奖者一起参加1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周活动。据悉,颁奖典礼计划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将举行宴会。
据了解,2022 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 1000 万瑞典克朗 (约合 642 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 1895 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上述五大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奖中,自然科学方面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是这三大领域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截至2021年,共有628位在这三个学科拥有重要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荣获这项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奖,其中包括9位华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另外,有3人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和约翰·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
全球获诺贝尔奖最多的30所大学
(截止2020年底)
诺贝尔奖即将揭晓
这些华人科学家被看好
在今年诺贝尔奖的热门夺奖名单中,多名华人科学家被提及,包括刚刚获得今年拉斯克医学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临床专家卢煜明;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李文渝;制造了柔性“电子皮肤”半导体聚合物的化学工程师鲍哲南。
卢煜明找到了一种使用孕妇血浆检测胎儿DNA的无创检测的方法,可以检测与唐氏综合症相关的特征异常,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筛查胎儿遗传异常的临床实践,现在每年有数百万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他还基于这一原理创立了公司,用于早期多癌的发现,其中一家被开创性的液体活检巨头Grail公司收购。
另一位被看好的华人科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渝。今年9月,李文渝获得了科睿唯安2022年度引文桂冠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2006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TDP43蛋白聚集在额颞叶痴呆(FTLD)和渐冻症(ALS)中的作用,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4000次。李文渝还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科学突破奖。
在诺贝尔化学奖方面,斯坦福大学的女科学家鲍哲南具有潜力。她开创了有机和聚合物电子材料的新型仿生应用,包括柔性“电子皮肤”。这种技术有望在未来与人的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和人类皮肤功能类似的人造皮肤。
华裔科学家如果能够在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获奖,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对抗疟疾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还有哪些热门领域可能获奖?
去年mRNA疫苗的呼声较高,但最终未能破例获得诺贝尔奖。今年mRNA疫苗仍然是最大的热门。截至目前,全球因新冠疾病死亡人数已经突破600万人。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还倾向于轮流奖励不同领域的学科,这就是所谓的“周期性”。例如医学奖方面,神经科学、癌症或传染病的发现每十年左右就会得一次奖;基础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和疾病疗法的发现也会交替获奖。
在过去的十年中,医学奖多次回归基础研究。例如2013年奖励给了细胞内运输机制的发现;2016年奖励给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2017年奖励给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2019年奖励给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2021年奖励给细胞如何感知温度。疟疾、免疫肿瘤学和丙肝等偏重临床应用的发现也分别于2015年、2018年和2020年获奖。
今年被寄予厚望的对疾病遗传基础做出开创性的发现还包括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以及各种类型的地中海贫血背后基因变化对新的基因疗法的作用。
另一个热门领域是基因测序,例如领导了人类基因组第一份草图的科学家可能被表彰,包括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以及第一台DNA自动测序仪背后技术的发明人。
此外,快速准确预测蛋白折叠的DeepMind背后负责AlphaFold人工智能项目的领导者John Jumper也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附件: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亮相
预计售价2万美元以下
美西时间9月30日,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 Day)上亮相。据马斯克透露,该机器人产量应该可以达到数百万台,3至5年间人们可以订购擎天柱机器人,价格在2万美元以下。
马斯克曾在发表于《中国网信》杂志的文章中写道:“特斯拉机器人最初的定位是替代人们从事重复枯燥、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但远景目标是让其服务于千家万户,比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
在现场,特斯拉现场展示的视频中,重量73 公斤、高度1.72米的“擎天柱”能够完成搬运货物、给植物浇水和移动金属棒等工作。
特斯拉CEO马斯克称,擎天柱行走还不稳定,但目前展示的机器人只是团队初步开发的产品,其实际进展不止于此。特斯拉今年举行人工智能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说服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最有才华的工程师加入特斯拉,帮助“擎天柱”在量产方面取得进展。
据发布会透露,擎天柱的大脑将采用特斯拉的超级计算机系统Dojo,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视觉感知系统主要基于特斯拉FSD的计算机模组和方案,面部配备8个汽车同款Autopilot摄像头,最远监测距离可达250米;运动则是主要靠脖子、手、腿以及躯干等搭载的40个机电传动器,其中手部的12个机电传动器,能够让机器人达到接近人类灵活水平。
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的目标是尽快制造出能投入使用的仿人机器人,所以在设计机器人时,使用了与公司汽车设计相同的体系,由此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下一个特斯拉汽车工厂将使用五台Optimus,它们将从工厂里的简单任务开始,比如把货物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擎天柱的功能也将随之不断更新,未来三至五年,就会推出可以供消费者购买的版本。”
在发布会最后的提问环节,马斯克提到,“我们不希望擎天柱成为电影《终结者》的样子,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安全保障,本地有停止按钮,可以终止它的行为。也有远程控制,如果它做不好的事,我们可以远程干预。”
社交网络上对擎天柱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网友表示,擎天柱原型机大部分的零件裸露在外,身材造型满满的机械感,而且现场展示装上外壳的机器人,还是让工作人员推上来的,从站立状态来看,平衡比较难把控,动作仍然比较生硬。
此前,小米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铁大,有网友拿“擎天柱”和“铁大”做比较,评论说,铁大好歹还能自己走两步,特斯拉的“擎天柱”出场还找了三个护工”;“擎天柱就是铁二”“我们欠铁大一个道歉”……
但有很多人支持特斯拉,此前机器人相当于预置内容的复读机,特斯拉相当于初生婴儿。复读机只会执行输入的内容,婴儿以后会的东西就多了。此前的机器人是执行有目的性的动作,所以会比较敏捷流畅。特斯拉的机器人需要用视觉进行演算,视频里有它用手拿水壶的操作,手指要穿过那个手柄,这需要临场计算。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带给我们未来生活的巨大变化,早已隐藏在这一个个简单的瞬间里了。”
此次发布会,最让人惊讶的就是机器人预计售价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3万元),比汽车便宜。这一价格让不少人喜出望外,毕竟此前的人形机器人造价昂贵,波士顿动力量产销售的机器狗价格也达到了每只7.5万美元。
此外,“价格低廉”的擎天柱,并有望率先其从家用、商用切入服务领域实现商业化。目前,全球尚无实现商业化的人形机器人。即使是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等成熟玩家,也因为不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产品成本高、应用场景落地难等问题,尚未实现商业化。
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抢先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 成本约60-80万人民币,比较符合当前市场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新能源汽车一样,人形机器人同样会拉动庞大的上游产业链以及下游应用端需求。
据麦肯锡报告,到2030年,全球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按20%渗透率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12-16万亿元。而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另据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测算,短期家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空间达14万亿元,中期商业服务场景和“非结构化”场景的工业应用,潜在市场空间达25万亿元,长期进入情感/陪伴场景,潜在市场空间达31万亿元。
随着机器人商业化布局的推进,资本市场投资热情正逐步升温。
关键词: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