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伴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流通机制的改革以及价格管制的逐步放开,非主粮类农产品如大豆、玉米、苹果、生猪等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相关农户及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趋上升。农产品从播种到产出的生产周期较长、销售环节多,其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农业主体迫切需要有效途径来规避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以避免收获期产品价格下跌损失。
作为对冲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期货工具在金融和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普遍的应用。根据美国斯维交易公司的统计,约90%的美国农民通过卖出期货和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以及基差管理为作物设定最低销售价格,并配合融资等工具来稳定收入。
相较而言,以农民承包为主体的我国农业市场有其特殊性。由于单户的生产规模有限,难以运用规模化的期货工具,此外,中小型农业生产主体也不具备相应的期货专业知识。因此,“保险+期货”这一创新模式便应运而生。所谓“保险+期货”,是指以保险作为媒介,将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农民或农业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则通过购买期货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实现规模化的“再保险”。这一模式推出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提出探索和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目前,建设银行已开展了棉花、豆油等农产品的大宗商品套保交易,并拟于明年上线包括生猪、红枣在内的十余种新品种。建设银行将持续走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沿,积极探索“农产品价格保险+银行场外期权”的业务模式的新应用,利用保单及销售订单的增信作用,推出“保险+银行场外期权+银行助农贷款”新模式,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