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完结的剧版《三体》收获原著粉众多好评,这与创作团队前期花费3个多月采访射电天文、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依托严谨缜密的想象、设计、计算、推演,邀请一批中国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帮助影视作品完善了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密不可分。记者采访为该剧担任科学顾问的两位南大教授,听他们分享感受。
周礼勇:
帮助叶文洁计算电磁辐射的时间
(资料图)
科幻作品的改编难点除了真实还原,还在于如何准确表达、展示相关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在片尾的致谢中,该剧制作方灵河文化列出了一串长长的科学顾问名单。这其中,有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
原著中,角色叶文洁于上世纪70年代计算电磁辐射由木星到达太阳、再由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创作前期,本剧科学顾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根据当时人物能够接触到的数据精度和行星历表,利用余弦公式验证了剧情的合理性。
采访中,周礼勇告诉记者,原著中提到:直到叶文洁发现了下面这组数据,才证实了以上观点:木星和地球距离:629730000千米;太阳和地球的距离:152100000千米;太阳和木星的距离:778330000千米。电磁辐射从木星到地球需要的时间,约等于2099秒。电磁辐射从木星到太阳,再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约等于3101秒。相差十六分四十二秒。周礼勇通过推算核查了这一部分原著内容。
周礼勇说,“在片尾处看到了许多同行,当时电视剧制作方找过来,由于保密需要,我对于情节一无所知,主要是针对一些研究中具体问题给出解答。剧组的谨慎是必要的,比如行星历表用成现在的,就闹笑话了。小说毕竟是小说,有些情节是虚构的,对于非研究者来说不具备实操性。”
他表示,身边好多学生都是《三体》的原著粉,朋友圈讨论很多。“科幻作品关注的人多,说明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高。好的科幻作品对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科学的认知度,有很大促进作用。”
陈鹏飞:
帮叶文洁改论文,不必过多苛求
从事太阳爆发现象研究的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告诉记者,“剧中有关叶文洁在《天文学报》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太阳模型,剧组还特意写了6页纸的论文初稿,给我看看内容是否需要进行修改。”剧组太过认真的创作态度,还吸引陈鹏飞去查了那一年《天文学报》到底发表了哪些文章。”此外,还要针对剧本中有关科学内容是否严谨,回答太阳物理相关问题,以及专业研究会去哪些网站找资料。
陈鹏飞经常给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比如《流浪地球》就做过相关报告;提问环节也有学生关心,《三体》中叶文洁用太阳做信号放大器可行吗?“《流浪地球》涉及天文知识的部分,有专业人士专门写文章挑刺,但我觉得只要不违背物理原理,科幻随心所欲也没什么。”最近在追电视剧《三体》,陈鹏飞对于电视剧本身给予肯定。稍意外的是,科学研究者也有文艺青年的一面,他是《人世间》这样展现人性微光、台词有艺术价值剧集的忠实粉丝。“演员演得挺好,即使是像《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场面炫目的同时,人物塑造是否情感细腻、逻辑自洽也是观众很在意的部分。”陈鹏飞表示不会去苛求电视剧科技对不对,毕竟是科幻片而不是科教片,对于电视剧的专业呈现反而会相对宽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关键词: 科幻作品 电磁辐射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