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龚成钰 覃嘉悦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高速公路两侧,是一片片平整开阔的稻田。2022年,长塘镇为唤醒农村土地这个“沉睡的资产”,围绕“护田”和“增田”发展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500亩。
针对农村耕地分散、生产效率低、产业规模小、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土地撂荒等问题,长塘镇提出以天堂村为起点,通过小块并大块、坡地变平地、退桉还田、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建成“地平整、户连片、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把杂乱零散的田地改造成集中连片。
“分地”让农民吃上饱饭,“并地”则让农民吃上好饭。整合后形成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在土地流转之前还是不同高差、大小不一的丘陵地块,而现在每一块都是面积相近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实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后,亩均粮食产量增加了10%~20%。
“以前地块特别小,路也不好走,老百姓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种田。”天堂村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之前长塘镇务农人口大多数在50岁以上,不少农田出现季节性撂荒。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按照“一户一田”重新布局农田,调整路网渠道,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出租流转给公司经营,从而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更多的农民到南宁东部产业新城就业,实现务农、务工、照顾家庭“三不误”。
“现在不用种地了,可以出门打零工增加一份收入,也不用担心土地荒废了。”天堂村一位村民说。一些农民在当地农业企业的打工收入,从两三年前的70元/天增长到目前的100元/天。
耕地整合后,农用机械派上了用场,水肥一体化,不但省时省力,还提升了管理精细度,经过包装零售的稻米高于市场价约0.5元/斤,亩产值增加240元。
在园区的冬闲田里,近千亩的油菜花刚刚发芽。天堂村支书李元玲表示:“开发冬季农业,一季变为两季,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改良培肥了土壤,有效保护了耕地,一举多得。”在水稻收割完成后,马上开始油菜籽的播撒,水稻与油菜轮番耕种无缝对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