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村民正通过服务平台寻求便民服务。
灵宝市高山绿色苹果数字工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智慧分选线上对苹果进行分拣装箱。本报资料图片
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的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甘薯脱毒快繁中心。
(资料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晨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蒋晓芳
村务“搬”进“微信群”,村干部从“靠腿跑”到“线上忙”;一根网线连起城乡,乡亲们办事购物从“跑来跑去”到“网来网去”;农业“嫁接”大数据,种养模式从“凭经验”到“凭数据”……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得益于数字技术赋能,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有“数”赋能让乡村治理变“智理”
“我家水管破裂了,麻烦抓紧派人过来帮忙看看咋回事。”4月17日上午,村民户英江在村务微信群里发出求助信息。看到消息后,村干部朱云知第一时间走访调查,并联系了专业工人和设备前来抢修。
“工人正在开展修复工作,马上就好。”抢修工人及设备到场后,朱云知随即将施工现场图片发到群里。经过近1个小时的施工,户英江家终于恢复正常供水,如此办事效率赢得群内村民接连点赞。
类似这样的良性互动,在岗坡村村务微信群内时有发生。自建群以来,包括朱云知在内的5名村委工作人员看手机的时间明显长了不少,对村民咨询、反映的问题及时线上回复,线下第一时间处理。“只要是村民通过‘随心问’‘随手拍’的方式反映在群里的事儿,我们都会努力让桩桩件件有着落。”朱云知说。
谈及建立微信群的初衷,该村党支部书记户爱民打开了话匣子:“利用微信群回应居民关切,解决群众诉求,不仅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便民服务,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有助于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该村村民也逐步把微信群作为反映民生诉求的第一渠道。然而,在户爱民看来,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数字化改革的势头如火如荼,仅仅依托微信群,已无法满足该村数字化治理的需求。
“群内信息相对分散,且不好存档,我们正在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将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群众评价等流程规范到位、公开透明。”户爱民介绍,小程序计划于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远在外地的村民登录小程序也可对村内的大事小情“一览无余”,真正拆除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无影篱笆”。
传“数”到村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开发小程序助力村务“智理”,已不是岗坡村在以“数”为媒,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的首次探索。此前,很多岗坡村村民的生活早已因“数”而变。
“过去‘有啥买啥’,如今‘啥好买啥’。”64岁的村民吴秀俊从该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取过快递包裹后告诉记者,前两天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通过中心的服务平台下单了一箱脐橙,品种好且价格实惠。“城里人用的吃的好东西,咱也能买到,真方便!”他笑呵呵地说。
村中有“数”,除了网购高效便捷,村民找政府办事也越来越方便。记者在岗坡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看到,一个集智慧党建、一网通办、网格管理、乡村产业、乡村安全、农田设施、人居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管理服务平台,已经成了村民寻求便民服务的“好帮手”。
“平台聚焦村民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可为大家提供基本的政务服务、生活缴费、农资购销、助农存取款等服务,目前已实现涉农事项网上办,让村民真实享受到了‘办事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时代发展红利。”岗坡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鹏说。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淇滨区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后,该区便将岗坡村纳入全区75个数字村庄建设试点之一,通过在各村搭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打造一系列农业应用场景、组建一批数字乡村运营服务团队,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我们根据全区75个数字乡村建设村的实际情况,围绕生产、生态、生活等领域,在村庄内开展‘一村一套餐’的定制服务,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用一个,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确实提升为民服务的便捷性、实时性。”淇滨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伟强告诉记者,目前已基本完成岗坡村、塚儿章村等5个定制版数字村庄建设。
以“数”种养新型农业助农增收
乡村全面振兴,数字化改革是牵引力,更是加速度。找准小切口,构建大场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是乡村数字“范儿”的一角。在岗坡村,借助数字新基建,农业生产数字化也正在逐渐兴起。
智能温控、一键灌溉,湿度、虫害等数据实时掌控……在位于岗坡村的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甘薯脱毒快繁中心,一排排育苗架上,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环境状况,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终端。
“这就是工厂化育苗,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培育各类不同的红薯品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能精准控制快繁中心的通风、浇水、遮阳等系统,让每一株薯苗得到悉心照顾。”合作社负责人蒋冬芹介绍,在数字农业引领下,饮马泉薯业合作社可年产脱毒种苗逾1亿株,先后培育出淀粉型、烧烤型、水果型等10多个品种的红薯。
作为高产作物,红薯的品质好不好、产量高不高,关键在薯苗。成立近7年的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目前已吸引76户村民加入,能有如此成绩,在蒋冬芹看来,要归功于数字技术的落地使用。
“相比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如今数字化服务正带领村民进入现代化农耕时代。”李伟强说,作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之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淇滨区的传统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类似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园区,如今在该区已有6个。
李伟强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未来,他们将继续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等领域,把数字化应用融入乡村建设肌理,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小切口看大战略
农业农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本报记者 刘晓波
4月19日,在灵宝市焦村镇乔沟村5G未来果园指挥中心,3000亩果园“尽收眼底”。
“仅这个果园,就配备了366套智能设备。”果园负责人曹亮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带来了很大帮助,2021年,果园的优果率约50%,去年提升至70%以上,预计今年优果率可达90%以上。
灵宝苹果“论个卖”,不仅得益于生产环节标准化,后续的分拣、清洗和仓储环节也因数字化实现了跨越。
在灵宝市高山果业加工厂,苹果依次“走”上传送带接受检查,每个苹果会在瞬间被拍下42张“照片”。设备能分辨重量、大小、色泽,实现果子分级;智能监测酸度、糖度,还能够识别斑痕,并检测出有霉心病的果子。相较传统人工每人每天近1000斤的分拣量,这套设备每小时的工作量就接近800斤,省时省工、高质高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我省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数字河南”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数字革命”抢占数字乡村建设制高点。漯河市临颍县、鹤壁市淇滨区、三门峡市灵宝市、南阳市西峡县被定为首批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数字政务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在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我省印发《“一村九园”数字化建设规范(试行)》,统一了“数字村庄”“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菜园”“数字茶园”“数字菌园”“数字药园”“数字花园”“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数字化建设标准。截至2022年年底,我省共发布《小麦苗情监测规范》《大田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装配技术规范》等15项涉及数字化农业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
我省培育数字主体,推进乡村数字产业化。鹤壁“农业硅谷”形成了以农信通和新农邦公司为核心的数字农业企业集群,已集聚58家涉农科技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业行业云中心,运营着5000多个信息化系统,辐射全国15万个行政村。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制了国内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首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100马力轮边电动拖拉机,引领新型高效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植保无人机产业资源协同云平台,上线接入无人机7800多台,在全国累计完成飞防作业2亿多亩次,被农业农村部列入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试点单位。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改变着农业农村的面貌。农业生产更智慧,乡村治理更有“数”,数字乡村“河南样板”正呼之欲出。
数说2022年
编制乡村规划
●累计完成1.73万个村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
●新增持证高素质农民10万人
●“豫农技工”叫响全国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累计创建“美丽小镇”500个
●“四美乡村”1.02万个
●“五美庭院”183万个
扎实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9%
数据整理/刘晓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