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国家应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机制,也需要培育相关“造血”功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谷丰登,粮安天下。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主产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但主产区经济发展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方针。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这有助于调动和保护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粮食,还是要经济效益,一直是困扰粮食主产区的两难选择。粮食比较效益低,对财政贡献有限。主产区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和供给,在产业选择上不得不放弃部分收入高、见效快的产业,把更多的财政投入到粮食生产上,导致“粮财倒挂”问题突出。主产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牺牲很多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和扶持,成为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供应的有力政策杠杆。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对符合规定的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制种大县、“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省份给予奖励,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不吃亏。但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毕竟有限,只能起到缓解主产区财政困难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产区或者产粮大县面临的“粮财倒挂”“高产穷县”困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国家应强化对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各项扶持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不断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各种奖补政策不仅要与粮食产量挂钩,而且应综合考虑粮食调出量、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机制。目前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存在利益倒挂,粮食作为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不能随意提价,粮食常常以较低价格由主产区流向粮食需求区,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粮食主产区在投入产出过程中利益流失,而主销区却可以通过粮食精深加工和流通赚取更高的利润。要改变这种不利于粮食安全的局面,亟需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补偿制度,引导主销区企业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营销网络的建设,从以前“供需合作”向“供应链合作”转型,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
对于主产区来说,需要国家和粮食调入地区的“输血”,更需要培育“造血”功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主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主产区的最大优势是粮食资源丰富,要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要改变当前粮食加工转化基地与粮食生产分离的状态,提高主产区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例如,山东、江苏、湖北、河南等主产区通过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实现了从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型。
实践证明,主产区可以依托粮食资源优势走出区域经济发展困境。国家应大力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发展粮食加工,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真正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关键词: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