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湾周评|不要成为下一个威马)
《港湾商业观察》李镭威马汽车的大败局,要比想象中来得更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2022年6月初递交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时,沈晖或者说背后的投资人们恐怕都没想到威马“败”的如此之快。
从10月至今,威马汽车节节败退。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哪怕曾一度还在上市的有效期内,哪怕进行了一些列措施试图刹车,但这台车仍然刹不住了。
农历春节后,威马的全方位颓败映射在阳光之下。
“工厂无人,生产环节停滞;销量骤降,以至于去年12月只卖了几十台;售后无解,消费者无法维修保养;工资实行25%发放,上千号员工社保断缴。”这都是最近以来各方媒体报道下所呈现出在 “崩溃”边缘徘徊的威马。
当所有这些链条加起来观察的话,可以说,威马已经“硬着陆”,处于生死边缘。有没有白武士救?需要花多少钱救?救的代价大不大?这是下一步决定威马的去留。
“曾一度,威马的广告大屏放在深圳机场最亮丽的位置,真是应了那句话,眼看他起高楼…威马似乎给所有新能源汽车泼了泼冷水,或者说,从威马开始,这个行当的商业模式需要重新思考。不要成为下一个威马,应该成为所有车企领导人的警示语。”一位投资界人士如此对《港湾商业观察》表示。
不要成为下一个威马,也没有人想成为另一个威马。
威马是如何走到了今天?这的确是不少人的疑惑,归咎于上市失败,缺钱,或老东家吉利狙击,所有这些恐怕都言过其实。
威马一度不仅不缺钱,而且是最被看好的新势力代表。
就在递表前夕,威马同时还完成了Pre-IPO融资,融资金额约6亿美金,是所有造车新势力中Pre-IPO融资金额最高的企业。
当时至少说明,威马不差钱,威马被追捧,投资人心目中的威马金光灿灿,想必当时的投资机构没有任何人敢想象仅仅半年后,这匹马就一泻千里。
快,太快了。仅就获得6亿美元的资金来说,这就一点不逊于公开上市。
成立至今,威马烧了至少350亿的钱。
从疯狂被追捧,到兵败如山倒,投资机构对威马的最大价值判断,与最终的日落西山现实之间,到底存在多远的距离。无人知晓。
早在去年10月29日《港湾商业观察》所发布的《港湾周评|威马汽车的寒冬,如何迈过“萧条”成长周期?》一文就提醒道:不少疯狂的汽车梦想法,当小心谨慎。
“如果这些领导者的汽车梦得以实现的话,可以说全球前五或前十的一流汽车生产厂家,都是中国制造。”
回头来看,威马的资本故事确实很动听。
在行业内,威马领头人沈晖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原因是他帮助吉利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把沃尔沃收入囊中。
沃尔沃是什么概念,是中国人曾遥不可及无法触摸的汽车品牌,它素来以安全著称。
论经验,论学识,论思考,沈晖不会差于任何其他造车新势力。他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结构工程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他在汽车行业成为李书福的左右手,天花板触顶,又有着全球化的视野,决定了沈晖不愿只做副手。
他曾谈及短期的目标:新势力车企的净利润转正确实很困难,但威马有希望成为全球第一家净利润为正的新造车企业,这也是威马汽车的目标。
就连威马这个名字的来源,沈晖都说源于德文“世界冠军”音译,为什么要用德文,无疑与德国闻名全球的汽车强国有关。
换言之,用最强汽车国的语言,为威马的世界冠军注释。多好。
理想与现实相爱相杀。沈晖说,2023年是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一年,“大变革”将成为威马的关键词。但其实对威马当下而言,“大变革”一词还是没有“活下去”精准务实。当然,大变革是为了活下去,但为了活下去,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大变革。
不少观察者认为,从威马开始,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洗牌开始了,血流一地,向死而生,可能市场上最终无法容纳这么多中国企业家的“汽车梦”。
从这个意义上说,威马不是首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港湾财经出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