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唐江澎校长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影子校长论坛上作了一场主题报告,主办方根据录音整理,在《文汇教育》公号上,于昨天以《 唐江澎:拔尖人才培养不是挑一堆会做题的学生提前做更难的题 》
为标题予以刊发,立即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唐校长有一个观点叫作:“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一观点让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据说在抖音上点赞已超3000万、全球媒体转发讨论触达百亿级。
(相关资料图)
唐校长在这次华师大主办的论坛上的演讲,主要内容并不是公号《拔尖人才培养不是挑一堆会做题的学生提前做更难的题》这一题目所能完全概括的,属于一顶“小帽子”戴在“大头上”了,以偏概全,唐校长不仅仅谈这个问题。
唐校长谈的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天天在做教育,难道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悲哀的是我们即使明白,却在现实中很难遇到,唐校长直接了当地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就是办出“好的教育”。那仅仅是“梦想”。
为追求“好的教育”之梦想:要以信念智慧、实践逻辑去破解基础教育的难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让所有孩子都在探索中求知;要面向未来,创新全面育人的系统路径。这三个问题很现实,也尖锐,阐述也深刻。按照唐校长的意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或许就是“好的教育”。
唐校长认为当下我们的基础教育界目前需要破解两大难题:一是转化的难题。如何将我们所听到的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国之大略,转化为学校教育中的生动情境。二是平衡的难题,即要把握好理想与现实、过去与今天、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平衡。
唐校长认为基础教育界的校长必须具备两个关键品质:一是定力,基于教育自觉的坚守;二是智慧,基于实践逻辑的行动。说得很好,完全正确,我完全赞同。只是我想补充,这个“定力”与“智慧”,仅仅校长具备、具有,是完全不够的。还有中间层: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他们要真心实意,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口是心非,说与做相背离;要拿真举措,动真格。好多问题就出在这个“中间层”,中间层的功利,骨子里需要“分数”,造成“肠梗阻”。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校长即使有“定力”“智慧”还是不能真正破解难题的。
一个国家需要重视拔尖人才培养,需要真正的“拔尖人才培养”。唐校长说得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究竟该如何培养?他说,“四十多年来通过观察我有这样的印象:所谓“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方法,大多不过是在所有做题的孩子中间挑一堆做题比较好的孩子,把他们提前选出来做更难、更高程度的题,最后再通过考上那几所名牌大学来证明他们的‘拔尖’”。
他说的是大实话,有些地方是这么做的,属于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很多地方所谓早期拔尖人才培养,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借名目“收割”尖子学生。
说实话,当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面对真正的拔尖学生,其实并不知道如何去培养。长期以来做惯了“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刷题模式习惯了,自己的灵气、才气丧失殆尽。领导不懂、老师也不懂,说尖锐一点就是“糟蹋”。这方面基础教育有责任,高等教育更有责任,缺乏引导、缺乏指导,缺乏开发相应的量身定制化的课程,更缺乏对中小学教师的相应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育有问题,大学教育则更有问题。
感谢唐校长这么睿智、深刻的阐述,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打开了一扇窗。中小学存在的难题、问题,症结可能不仅仅在中小学自身,一言难尽,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多寻找自身的问题。
2023年5月11日
来源:柳袁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