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昏侯墓一窥西汉“食”尚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5-18 11:51:08 

中新社记者李韵涵


【资料图】

2000余年前,在海昏侯刘贺的餐桌上,“火锅”与“酱料”便已出现。

在世仅33年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一生历经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的跌宕起伏。其去世后,海昏侯国被废除,所有带着王侯标志的财富全部埋入墓葬。

位于江西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出土了1万余件(套)文物。大汉辉煌,一侯可窥。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与饮食相关的器具数量很大,有1500余件之多,占了所有出土文物数量的十分之一有余。”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告诉记者,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食器和酒器,得以见证西汉贵族在饮食方面的风雅与精致。

在万余件出土文物中,除了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马蹄金、麟趾金、竹简、木牍等珍贵文物外,“青铜火锅”“蘸料碟”“烤炉”等颇具现代感的饮食器具“脱颖而出”。

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内展出的青铜温鼎。 中新社记者刘力鑫摄

“这件青铜温鼎炭盘上有炭火的痕迹,在器皿内部还发现了板栗残留物,可见在汉代贵族中就已经有吃火锅的习惯。”杨军介绍说,在海昏侯墓发掘过程中,一件三足支撑、肚大口小、下连炭盘的青铜温鼎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注意,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件蘸料用的青铜染炉——上面耳杯盛放肉酱,中间镂空置炭火加热,将肉食染味后食用,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

与青铜温鼎相配套的青铜染炉,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 中新社记者刘力鑫摄

脯酱,是备受刘贺青睐的食物,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件耳杯上,还专门有“脯酱”二字。

据杨军介绍,除火锅外,海昏侯墓考古团队还清理修复出一件“烤炉”,四足支撑,底部放炭,还有一格一格的分区,与现代烧烤器具十分相似,可推测“烧烤”也已在西汉贵族中流行。

一人一套的青铜染炉也印证了汉代“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饮食文化。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礼乐宴飨”展区可以看到,宴席上座位分开摆放,座位底下有竹席,竹席四角置有席镇,桌案上放置着各类食器和酒器,对面还有青铜编钟等乐器相得益彰,西汉贵族宴饮时的风雅排场可见一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礼乐宴飨”展区。 中新社记者刘力鑫摄

“由于汉代农业的长足发展,加上大量由西域传至中原的优质作物品种,各色蔬果、粮食、肉类大大丰富了汉代人,特别是汉代贵族阶层的餐桌。”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赵艺博介绍说,刘贺墓粮库出土了稻、粟、大麻、甜瓜、梅等多种农作物,出土的器物中也发现了板栗、芋头等食材,说明西汉时期主食品种较为丰富。

据赵艺博介绍,汉代人已可熟练种植20余种蔬菜,张骞出使西域后,又传入了胡荽(香菜)、胡蒜(大蒜)以及葡萄、石榴、胡瓜(黄瓜)等蔬果。

《汉书·食货志》有云,“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据杨军介绍,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许多饮酒用的耳杯,既有十分珍贵的玉耳杯,也有漆耳杯、青铜耳杯。有趣的是,墓中还发现了刘贺收藏的“古董”酒具——西周青铜提梁卣以及东周青铜缶。

此外,考古团队还在酒具库内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其内部还有芋头残留物。

“有人认为这是炼丹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做果汁或花露水的,但其形状已经具备了制作蒸馏酒的构造,其冷凝系统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先进。”杨军称,目前这件大型青铜“蒸馏器”的作用暂无定论,但考古队已经着手相关实验,如最终能证明是制作蒸馏酒的器具,则能将中国制作蒸馏酒的历史提前至西汉。

烫火锅、蘸脯酱、吃烤肉、饮美酒,分餐而食.......从海昏侯墓中,可见西汉饮食文化之丰富发达,不过千年前宫廷贵族之钟鸣鼎食,如今早已是“家常便饭”。

关键词:

从海昏侯墓一窥西汉“食”尚

中新社记者李韵涵2000余年前,在海昏侯刘贺的餐桌上,“火锅”与“酱料”便已出现。在世仅33年的刘贺是汉武更多

2023-05-18 11:51:08

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是什么,如何使用?_每日视点

中新网5月18日电(记者吴涛)办理了中国移动的手机卡,能使用中国电信、联通的信号吗?乍一听异想天开,但以更多

2023-05-18 11:58:06

【世界报资讯】国家发展改革委:物价运行有望逐步

改革网讯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总的看,近期更多

2023-05-18 11:08:01

世界动态:2023中国科幻大会将举办40场活动

本网讯记者明慧报道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3中国科幻大会新闻发布会”5月16日举行。记者在更多

2023-05-17 17:08:53

北京科幻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展览将带观众飞向科幻未

本网讯记者明慧报道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23中国科幻大会新闻发布会”5月16日举行。北京市更多

2023-05-17 16:56:51

黄河支流青海隆务河蜕变记:从“臭水沟”到特色生

图为改造后的隆务河步道。 张添福摄中新网记者张添福在青海高原,隆务河畔素有“金色谷地”美誉。发源于此更多

2023-05-17 15:45:58

北斗卫星家族又上新 “吉”星飞天再高照 全球看点

中新网记者郭超凯马帅莎时隔千日,北斗卫星家族又上新。5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在长征三号乙更多

2023-05-17 16:06:40

全球今亮点!在太湖之滨“计算”未来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申冉杨颜慈走进坐落在江苏无锡太湖之滨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神威·太湖之光”的赫赫更多

2023-05-17 15:53:25

中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新网西昌5月17日电(记者马帅莎郭超凯)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更多

2023-05-17 16:07:04

探访江苏镇江“点单式”诊疗:在家也有医生管健康

作为社区医院,周边老年患者居多。该中心设置咨询处和服务人员,保障老年患者诊疗舒适度。 申冉摄中新网镇更多

2023-05-17 1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