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台自动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裁剪、组装,一块块银色汽车钣金部件整装待发……新年伊始,联恒工业(天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7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不停运转。
(资料图)
“春节前我们要完成北京整车厂近2万台套零部件的交付,生产任务紧迫,可不敢耽搁。2020年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现在我们已实现年产1500万件零部件的目标,公司年产值达到3.5亿元。”公司总经理林顺正铆足了干劲。
这只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的第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坐落于京津唐中心腹地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六年前正式开工建设。从落子布局到梯次推进,如今,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座14.5平方公里的新城正加速蝶变成长为“协同高地”。
共下“一盘棋”闯出协同新路子
“累计注册1031家市场主体,产业用地型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税收超过10.5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谈起现在的成果,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充满了成就感。
2012年从北京大学来到天津宝坻区挂职锻炼的王浩,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座现代化科技新城的诞生和发展。
时间回到2013年,天津市宝坻区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牵手”合作,共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次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前期酝酿磋商,2017年初,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破土动工。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一直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也致力于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分期进行开发,高水平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平台和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王浩说。
蓝图绘就,如何闯出发展新路子?
“打破一亩三分地,共下一盘棋,统筹开发运营。”王浩一语中的,北京中关村带资金、带品牌、带项目、带团队重仓宝坻,双方共同成立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开发。
作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引入的首个中关村专业园区,天津中关村高端医疗产业园不久前竣工,近4万平方米的厂房,正等待企业入驻。“我们已经洽谈了23家意向企业。”为了新年“开门红”,天津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航林忙得不可开交。
在京外建分园,为何选择天津?“既要看产业账本又要看经济账本。”钟航林给出了答案,“正值京津冀掀起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浪潮,公司急需向外扩展,跑了周边几个省市,反复考量后发现天津的政策、交通、成本较优,尤其是政府帮助解决了工业厂房分割销售问题,大大节约了企业成本。”
不仅如此,点对点、一企一策,“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也给更多企业吃了“定心丸”。2021年,德国波森商用车项目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面对企业因厂房再扩大、审批手续要全部推倒重来的难题,当地政府建立“21人对1人”的微信服务群,各部门拿出最优方案,帮助企业仅用8个工作日就办齐了手续。
对此,中冶迈克(天津)液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宋大维也深有感触,刚来天津时,他因担心工期延误一度愁得睡不着觉。“这是我们公司第一次在天津拿地建厂,生怕办不好耽误进度,给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服务部打了个电话,很快便收到了一份专属落地方案,真正实现了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一分钟也没耽误!”宋大维至今都很感动。
建立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撑;成立产业基金,为优质孵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60多项行政许可业务……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将企业需求作为创新动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出新的模式。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一栋栋挺拔矗立的办公楼,弥漫着香气的咖啡小屋,精彩的周末小剧场,公园小溪点缀其中……漫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浓厚的生活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早晨起来沿着生态廊道跑跑步,到公园里健健身,然后步行10多分钟去公司吃早饭,一天都神清气爽。”今年65岁的林顺正发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园区,更是文化生活氛围浓厚的宜居之地。
“建设之初,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就提出‘产、城、人、景、文’融合的建设理念,打造优美的宜居环境。目前,我们已累计开工建设20余公里市政道路、3座街区公园和约3公里的城市滨水公园,近4公里的滨水生态廊道。”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国庆说。
2022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相继获评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策辐射区、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社会秩序良好的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引来“新凤凰”筑起产业新高地
前不久,天津市科技局公布了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清单,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选12个项目,成为天津市获批该项目最多的单位,占全部项目数四成以上。
“这从侧面反映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经从基建开发阶段进入了加快科技创新布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天津市科技局合作交流处处长殷毅说。
一座新城,缘何在六年间取得如此成绩?
“找准定位,深耕细作。”天津市宝坻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康伟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宝坻区地处京津唐几何中心,离北京、天津、唐山中心城区距离都在75公里左右,地理区位极佳。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宝坻区提出了‘研发孵化在北京、生产制造在宝坻’的‘中关村宝坻模式’,使创新资源与成果转化在京津产业互动中得到精准对接。”
脱胎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博宇(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12月正式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投产,次年便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谈起当初的选择,博宇(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何军舫直言来对了:“我们当时收到了好几个城市的邀请,权衡之后选择了天津。一方面,交通太便利了,我们从北京通州公司总部到这里比去中关村还要快;另一方面,很多高科技企业在这落户,产业集群效应非常明显。2022年,我们企业生产的半导体材料产值快速增长,产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企一案”场景应用,国家级高新区相关政策兑现……近年来,天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政策、土地、入驻等方面给予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支持,助力壮大产业集群。
作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的代表企业,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着春节前的生产“冲刺”。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腾腾说:“在天津,我们不仅能享受中关村的科技资源,又能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还得到了本地制造业产业链的配套支持,可谓是一举三得。”
成立以来,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8名员工发展到近百人,研发人员占比一半以上,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机器人制造与应用领域已占据一席之地。
选对路子,找准方子,发展就能迈开步子。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四大产业集群。2022年,又有1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认定为雏鹰企业。
“我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提升和完善天津产业结构的同时为北京产业升级提供坚强的配套。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以博宇半导体、合众汇能为代表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为京东方等北京龙头企业提供上游配件产品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瑞科恒业、波森商用车、联恒工业等企业落地,为北京的整车装配提供零部件支撑。”王浩说。
作为从事超级电容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落子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后一再增加投资,“最初打算投资五千万元,现在投资已超过亿元,增资是因为看到了前景和希望。”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志说,2021年,公司高端器件的出货量达到前几年的总和,增量几乎都来自天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基地。
“我们要继续深化与央企、京企、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从协同‘试验田’发展成产业新高地。”郭康伟说。
打造“强磁场”迸发人才新活力
去年8月,于丽新一家结束了10年的“北漂”生活。作为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专员,随着公司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她也得以在宝坻安定下来。
“以前在北京一直没落户,买房压力很大。”于丽新回忆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产业人才提供了便利的落户政策和住房条件,公司负责人把各类人才政策告诉我时,多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如今,于丽新12岁的大女儿在宝坻初中就读,4岁小女儿也顺利上了幼儿园。“大女儿学校离家几百米远,不用再接送,省了不少事儿。”谈到现在的生活,于丽新感到很满足。
引进来还得留得住。2020年,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一号文件发布,为北京转移来津项目提供职工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医保等多项优惠政策,并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先行先试。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发了11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商业载体及医疗资源,给来到这里扎根的企业员工提供舒适放松的居住环境。”王浩介绍道。
鼓励人才“拖家带口”落户、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2017年以来,宝坻已经拿出1000多万元,为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等各类创业型人才安家落户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天津市宝坻区委人才办主任王振华算了一笔账。
2022年11月,天津市宝坻区教育局又出台《关于做好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区域内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落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项目并在科技城范围内工作、生活的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给予详细实施方案,进一步形成磁铁效应。
“这些政策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员工安家落户、子女就地上学,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何军舫说。
政策利好释放人才新活力。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吸引高学历人才近百人,并与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利用双方的人才资源、科研成果,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企业的求职者中,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天津的人才政策吸引了一批有梦想、有情怀、懂技术、敢拼搏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聚集于此。”关腾腾说。
“周一早上6:30从北京出发,7:40我就能坐在科技城办公室上班了。”从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建设管理者,家住北京的王浩早已习惯了“双城”生活,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2022年12月30日,随着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开通,宝坻加入京津冀“半小时生活圈”。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可以享受宝坻的各种便利,又可以融入北京的都市生活。风驰电掣的高铁,不仅跑出百姓出行的新速度,也迸发出区域协同新动力。
“抓住新机遇,融入大棋局。我们将进一步提速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配套建设,利用中关村品牌、人才、机制优势,吸引北京高端项目和产业向宝坻集聚,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扮演大角色、拿出大手笔、做好大文章。”郭康伟说。(记者邵香云、黄江林、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