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讯 今年以来,山东省宁津县认真落实德州市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工作要求,深入探索以工代赈新路径,积极动员、认真组织,创新实施了“1253”工作法,即:一项机制、两本台账、五步到岗、三方监管,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4月29日,在全省以工代赈工作视频交流会上,宁津县作为全省唯一县进行典型发言。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发展改革委在全省发文推广,并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介。
一项机制保运行。确立了由分管县领导任总召集人,发改、财政等13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成立组织协调、项目管理、权益保障、实效评价等4个专项小组,12个乡镇成立以工代赈推进工作办公室,完善领导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定期会商研究,协调解决问题,提供组织保障。研究制定了《宁津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两本台账底数清。建立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台账和务工人员管理台账。注重因需制宜,突出项目报批,抓好信息归集,确保以工代赈工作落地有载体。
五步到岗抓规范。按照宣传发动、组织报名、按需设岗、因岗选人、双向选择的“五步走”,着力解决好以工代赈工作中的用人问题。
三方监管重实效。建立由乡镇、项目主管单位、发改三方共管薪酬发放的闭环监管机制。一是乡镇以工代赈办公室,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工资领取情况,了解用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尤其对于拖欠工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二是项目主管单位,负责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与务工群众签订用工协议,是否组织务工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等。目前已实施的5个项目,吸纳当地务工人员260人,已发放劳务报酬165.52万元,项目竣工后,预计劳务报酬均可达到中央、省级投资比例10%的标准。三是县发改局,会同人社、项目主管单位运用好奖惩机制,对恶意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行为列入失信,对表现优异的施工方授予诚信单位,并作为今后项目招标的重要参考条件。
(王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