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明确4大重点发展领域和7项重大工程
本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王晓涛报道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同日对外公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展望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高弘杰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上市企业、国家一类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的占比分别为约80%、90%、85%。
据王翔介绍,《规划》制定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5个新”:一是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二是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产业集群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三是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四是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五是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此外,《规划》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生物资源保藏开发、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7项重大工程。
《规划》部署了生物经济发展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
其中,围绕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规划》提出的举措之一是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围绕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规划》明确要推动政策先行先试,建设若干生物经济先导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