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培养一个人的习惯需要21天的时间。而在北京会议中心,实现全员分类达标、垃圾减量6成,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距离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还剩下不足5个月的时间,记者了解到,今后,北京会议中心创下的垃圾分类成功试点经验将在全市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推广。
学分类:一个月垃圾分类全员达标
6个餐厅、1036间客房、63间会议室,还有内部办公区、内部职工食堂……与普通餐馆、宾馆相比,总面积达777亩的北京会议中心相当于一个多业态集合的大型综合体。除此之外,北京会议中心2/3的面积被湖泊、绿地、树林所占据,与公园又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一个超级大体量的“巨无霸”,到底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呢?今年7月,北京会议中心开始了垃圾分类“初体验”。
想要分类到位,就必须先让每一个员工学会如何分类。北京会议中心自制了“课本教材”,从超市买来了“迷你垃圾桶”玩具套装,让80多名员工一边学,一边通过教具练习如何正确分类。
过去,餐厅服务员会将饭桌上的所有垃圾一股脑儿都倒入同一个垃圾桶内收走。但培训后,大家才意识到,就算是一张餐桌也能产生4种不同的垃圾。“剩菜剩饭肯定算是厨余垃圾,餐巾纸、牙签、大棒骨、玉米核这些都算其他垃圾,酒水饮料瓶和包装盒算是可回收垃圾,擦桌子的消毒液瓶子则是有害垃圾。”六号楼餐厅的服务员孟梦,一边熟练地往玩具垃圾桶内投放垃圾模拟卡片,一边默默背诵。边学边练,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所有餐饮服务员的垃圾分类考试成绩就全部达到了100分的好成绩。
分类收集的垃圾,被分类存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为此,北京会议中心特别自制了垃圾分类回收车。“车上的两个小桶,一个回收厨余垃圾,一个回收其他垃圾;架子上的三层抽屉式垃圾盒,则分类回收大小不同的餐具。”六号楼餐饮部经理王建军表示,对于餐厅的服务员来说,一个月就能轻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减到位:源头减量+设施减量“双管齐下”
养成了全员分类的好习惯之后,北京会议中心开始摸索、创新,在垃圾“减量”上下起了功夫。
想要实现垃圾减量,其实高招不少。既可以从源头减量,也就是少产生垃圾;同时,也可以引入后端处理设施,将部分垃圾“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减量的目的。
今年9月18日,北京会议中心开始不再主动为住宿客人提供一次性用品。走进客房的卫生间,昔日整齐摆放在洗手台上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浴液、梳子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写有“为响应垃圾分类、减量的号召,酒店停止供应一次性客用品,请宾客谅解”的提示牌。如果住宿的客人的确需要一次性洗漱用品,可以拨打客服电话索取。
垃圾减量的创新方法层出不穷。客房内的香皂启动“瘦身”,从原来的30克变为20克;在保证卫生达标的前提下,将垃圾桶内的少量垃圾捡出,而不是客人扔个矿泉水瓶,就要更换个垃圾袋;卫生间内粘贴提示牌,引导客人将厕纸投入座便器内冲走;过去客房内提供的香皂、洗发液、沐浴液等洗漱用品,往往在客人离店后便会被废弃,但现在则重新回收用于内部日常使用……
除了源头减量之外,随着各类高科技垃圾处理设施的投用,过去看似无用的垃圾,如今被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北京会议中心的厨余垃圾产生量,能够占到所有垃圾的2/3,我们就琢磨,想要实现整个园区垃圾减量,首先得想办法把厨余垃圾的量减下来。”北京会议中心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继东表示,为此,园区内特别增设了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可以将厨余垃圾经过粉碎、脱油脱水、发酵后变成粉末状的有机肥料。有了这个厨余垃圾“处理神器”,厨余垃圾的减量率一下子达到了93%。
北京会议中心有2/3的面积被绿地、林地覆盖,每年产生约1800立方米的绿化垃圾。为此,园区内添置了树枝粉碎机,将绿化剪裁下来的树枝和树叶、草叶粉碎后,全部制成肥料和树坑内的地表覆盖物。如今,北京会议中心产生的所有园林绿化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100%实现循环再利用。
见成效:两个月垃圾减量六成以上
“经过人员培训、购置设施等前期两个月的准备,今年9月18日,北京会议中心正式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减量。”刘继东表示。
试点效果如何?一个月后,北京会议中心开始对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效果进行测算。工作人员每天用秤,把客人就餐区、会议区和客房区这三处产生的垃圾,一点一点全部称重、计量。
客人就餐区,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0.08千克,减量22.3%;会议区,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0.11千克,减量64%;客房区,每间客房减少产生一次性用品垃圾0.48千克,减量94.12%;内部职工用餐区,减量65.71%;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后,减量93%;绿化垃圾100%全部循环再利用……一组组“实打实”的对比数据充分说明,北京会议中心在垃圾分类和减量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刘继东表示,北京会议中心垃圾整体减量率至少能在六成以上。
全员分类达标、垃圾减量六成,北京会议中心的垃圾分类成功试点经验,将在全市其他社会单位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推广。(张楠)
关键词: 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