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5%,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5.2%,服务价格上涨1.4%。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6%。分析人士指出,伴随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力、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大,国内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的趋势不会改变,物价保持稳定有着坚实的基础。
猪肉价格开始止涨回落
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在江西南昌召开南方九省区市生猪生产调度会,分析当前生猪生产形势,研究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加强对养殖、流通、屠宰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市场调控,统筹抓好禽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生产,确保元旦、春节期间群众“菜篮子”供应。这是政府促进生猪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的最新进展。
解决“不敢养”“没地养”“没钱养”等问题,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强化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给予生猪养殖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多渠道扩大猪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进口,确保整体肉类蛋白市场供应基本充足……短短两个多月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聚焦猪肉价格,各地各部门也拿出了遏制猪肉价格上涨、确保市民“菜篮子”的系列举措。
事实上,在扩大猪肉进口、促进生猪生产等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猪肉价格已经开始止涨回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连续两周环比下跌。11月8日至14日期间,猪肉批发价格为每斤24.92元,一周下降了4.4%。这也是进入11月以来,猪肉价格首次出现连续5日下降的情况。其中,北京、大连、南宁、广州等多地猪肉批发及零售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物价稳定有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整体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夏粮和早稻合计增产12亿斤,秋粮生产形势良好,预计全年粮食将再获丰收,有望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收益经济作物,全国粮、经、饲结构调整明显,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专家指出,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无疑为保供给、稳物价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李秉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生猪供给减少是禽肉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生猪供给减少既受到非洲猪瘟影响,也与一些地方环保政策执行缺乏弹性有关。
“生猪供应减少会直接推高猪肉价格,同时也会引发跟风抢购的额外需求,加剧供求矛盾。稳定物价还要综合施策。”李秉龙说,一方面,目前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对于保供稳价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保持了高质高量,也有利于未来肉类蛋白类农产品供给的恢复。
稳物价政策工具充足
专家指出,在物价调控过程中,中国也有着充足的政策工具。
针对猪肉价格问题,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近期猪肉价格上涨是影响CPI涨幅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建设,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范围,支持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通过这些支持,促进生猪稳产保供。与此同时,增加牛羊肉、禽肉、鸡蛋生产和供应,多渠道扩大猪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进口,确保整体肉类蛋白市场供应基本充足。
猪肉之外,其他领域保供稳价工作也将持续发力。“供暖季期间,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国内天然气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对居民用气实行‘量价齐保’,也就是在保障供应总量的基础上,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省份基准门站价格不上浮;对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民生用气实行‘保量稳价’,也就是在保障供应量的基础上,价格根据供需关系适度调整,但上浮的幅度以基准门站价格为基础不超过20%;其他市场化气量价格,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为重点保障民生价格稳定,供暖季期间,各地不再调整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孟玮说。
在宏观上,货币政策也将为稳物价提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等多个下阶段政策要点,无疑为物价保持稳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王俊岭)(责编:栗翘楚、杨曦)
关键词: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