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家ST公司拖离退市边缘,再一举推向火热的锂电赛道,80后王仲鸣有两把刷子。
2022年上半年,德新交运实现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253.39%;实现归母净利润8777.23万元,同比增长278.8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504.19万元,同比增长501.67%。如此强劲的业绩表现,很难让人相信,在两年多前,这是一家主营低迷、连续亏损的公司。
“接手时公司主营低迷,我们看了很多转型方向,最终选中了与新能源产业链相关的精密制造,并全力以赴。现在回看,我们选对了!”德新交运董事长王仲鸣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
【资料图】
如今,德新交运的更名议案已经获得了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名称将变更为“德力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着新能源领域全面发力。
乘势谋转型
从公司简称不难看出,德新交运此前的主营业务是道路运输。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运输业,并在2017年1月登陆资本市场。然而,受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承压,2019年业绩大幅下降,2020年出现了亏损。
“传统道路运输业务下滑几乎不可逆转,我们决定要转型,可向哪个方向转型,争论了很久。”回忆转型的过程,王仲鸣向记者坦言,最初,公司想在运输业产业链条上做延伸,也看过物流、旅游等行业的资产,但均因标的资产规范程度欠佳,行业空间有限而放弃。
“科创板的设立,让我们意识到国家正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相关产业一定会有大的发展,选择硬科技作为转型发展的方向不会错。”王仲鸣说。
几经寻找,德新交运找到了致宏精密,后者是一家从事精密模具研发、设计和生产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锂电池电芯的制作中,覆盖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多个下游应用领域。
据介绍,彼时,致宏精密的营收规模并不大,但王仲鸣和他的团队认为,致宏精密的技术足够领先,能够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致宏精密的产品大多为非标产品,配合客户研发,及时响应客户产品开发需求。因此公司自主开发的核心工艺也使产品享有相对较高的盈利能力。
做精一件事
2021年3月,德新交运完成对致宏精密100%股权的收购,正式切入新能源赛道。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判断新能源大有可为,但直接去做最核心的锂电池,对我们来说比较困难。致宏精密做的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零部件,只要做得足够好,同样可以乘势而上。”王仲鸣说。
近年来,锂电池生产企业先后宣布增加产能,也使得行业对于自动裁切高精密模具、高精密模切刀的需求不断增加。
凭借一次次技术攻关,致宏精密拓展下游市场顺利,目前已经成为比亚迪、中航锂电、欣旺达、多氟多、孚能科技、宁德新能源、珠海冠宇等公司的供应商,涉及动力电池、消费电池等领域。
“精密模具制造领域一向被日韩企业所主导,致宏精密进入上市公司并加快研发成长后,现在已经在国内市场异军突起,并可与部分海外公司一较高下。”聊起业务成长,王仲鸣很自豪。
据悉,在制作锂电池电芯过程中,经模具分切或冲切后的极片(极耳)通过卷绕或叠片等后续工序从而完成裸电芯制作,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锂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寿命等各项性能指标。如果极片在切片的过程中产生的毛刺或者粉尘过大,容易造成电芯的短路,从而给锂电池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致宏精密的模具业务是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是锂电池质量把控、技术提升的关键一环。”王仲鸣说。
打造新曲线
在团队齐心协力的努力下,2020年,致宏精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到7460.79万元,业绩实现率116.38%,超额完成业绩承诺。2021年致宏精密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4571.62万元,翻倍完成业绩承诺。德新交运也如期履约,实施股权激励和现金奖励,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汽车消费对动力型锂电池拉动明显,但是致宏精密并不满足于此。除了汽车、锂电池裁切设备业务之外,公司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利用自身技术和生产制造经验,拓展业务领域。公司新设控股孙公司广东致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涂布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核心,致力于让客户享受更好的涂布工艺体验。
德新交运并不满足于订单饱满,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继续努力挖掘需求,实施“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策略。公司致力于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及高精密加工两大方面打造核心优势,深耕锂电池裁切领域,同时不断探索精密制造工艺在各领域的应用。
展望未来,王仲鸣表示,德新交运已基本完成转型,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探索公司精密制造工艺在新场景中的应用,开发更多新产品,在新的赛道上打造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第三曲线,为国内精密制造做更多基石类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工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