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早晨,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内热闹非凡,铲车忙碌地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的有机肥装入抛洒车,耕地里秸秆归行条带耕作机顺着土地行驶,留下整齐的痕迹。然而,如此繁忙的景象并未让理事长常亚宾忙碌不堪,反而,他依靠一项名为农机远程监控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抽身出来,足不出户把握全场。
(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拥有近700公顷土地、覆盖4个村的合作社,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常亚宾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更是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预计再有半个小时就能完成这块地的种植。”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蓝线,自豪地展示农机的行驶轨迹。
“合作社用的是新科技,产量是多是少,电脑里都有数。我只有6亩地,打算在合作社全托管。”5月8日一大早,三岗镇农民赵明明就拨通了常亚宾的电话。“今年找我们全托管的农户二月末就排起了长队,为了保证质量,现在合作社就不再接收新订单了,明年再合作吧!”常亚宾说。
除了物联网应用技术,有一种特殊的肥料也大显身手,那就是由秸秆和畜禽粪便堆沤发酵而成的有机肥。合作社将有机肥和保护性耕作条耕技术结合,这几年都获得了丰收,平均每公顷多打了1700多公斤的玉米,合作社也因此远近闻名,前来签订托管合同的农户年年都排队。
“我们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结合起来,通过堆沤发酵,变废为宝。”常亚宾解释了这种方法的科学依据,“三岗镇地区土壤类型以盐碱地、重壤土为主,依靠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较慢。结合周边较发达的畜牧养殖业,畜禽粪便处理压力较大,我们就想到了将两者有机结合,变废为宝。”
铲车的轰鸣声、归行机的运转声从电脑前传来,构成了一首春耕的交响曲。在这个舞台上,智慧农具和传统农技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为进一步规范保护性免耕播种作业,农安县大力监测设备安装工作,截止到今年春耕前农安县已经为3590台免耕机安装了电子监测设备。通过这些智能化的工具,农安县的农业生产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的目标,这也为常亚宾等老农人带来了工作的便利。他笑着说:“估计再用不上10天,今年就能全种完,而且还能省去人工费1万多元。”
来源:农安县、长春日报
编辑:刘碧滢
责编:陈思秀
校对:张 吉
监制:谢晓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