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现在的自行车已经从代步工具转变为运动方式,更发展出了较强的社交属性,‘自行车经济’逐步成为消费新亮点。但也不可否认,我国自行车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出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在5月5—8日召开的第31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中国自行车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率、如何延续疫情以来的 “骑行”热都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面临行业新挑战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利润增速高于轻工行业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23个百分点。
从一季度成绩单来看,自行车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呈企稳回升态势,利润增长较快,盈利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出口方面,行业出现下降。数据显示,1-3月,自行车出口871.1万辆,同比下降33.4%;出口额8.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4%。
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型行业,外需市场疲弱,让不少自行车企业颇为 “头痛”。一位来自上海的自行车企业生产商告诉记者,受疫情的长尾效应影响,今年外需市场减弱,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点。
“我们公司选择将目光转向内需市场,在电助力自行车上发力。未来还会在自行车的细分子行业做突破,并继续扩大中高端运动自行车供给,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述自行车生产商告诉记者。
除了在产品上做精做细,也有一些企业选择在品牌塑造、传播渠道等方面着力。例如,在本届展会上,“飞鸽”带来了山地越野车、公路自行车、城市休闲车、助力锂电自行车以及儿童自行车系列产品。其展位负责人表示,中华老字号 “飞鸽”希望为国内、国际骑行用户打造高端、安全、绿色出行的产品,改变以往传统的品牌形象,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