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森林覆盖率达79.39%,连续43年居福建省首位。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龙岩市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改革经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紫金山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经验在全国推广。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推进,龙岩市生态与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发展,农产品品牌体系已具雏形,焕发出新的活力。
立足生态优势
构筑现代产业生态圈
(资料图)
当前,龙岩市生产主体入驻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监管数量和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工作均位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了“红古田”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体系,并成功打造9个国家级、28个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创建4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绿色富民产业初步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延伸。龙岩市建立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3个、示范基地122个,林下经济总面积1100余万亩,全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授牌“森林人家”218家,创建4A级以上景区1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推出了环梅花山游等5条生态之旅线路和“两线七旅”乡村之旅精品线路。
在生态保障机制方面,武平县突出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在全省率先打造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推出“碳金卡”“惠林卡”“兴林贷”及碳中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建立全省首个司法“绿碳”基地。
落实“四好”机制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龙岩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超前引领,打好包括“绿色生态”在内的“五张牌”,全方位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出“四好”机制,破解林权分户到户率不高、运营平台缺位、转化路径多元化不够、生态补偿缺乏系统性等阻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相关问题。
夯实基础,生态产品价值“好转化”。厘清生态资源产权,深化自然资源调查、确权,加快推进森林、河流、湿地、古屋等自然资源确权颁证。建立价值评价体系,逐步制定覆盖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发展地方标准,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价体系,使生态产品价值“好度量”。
做精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好利用”。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打好“林下经济”“高山经济”品牌,利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农业技术,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打造环境敏感型产业基地;发挥龙岩中草药优势,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实施“生态+文旅”行动,推进一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研学旅游基地,并实施“古村活化”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发展特色民宿等多元化新业态。发挥对口合作政策优势,利用广州对口帮扶龙岩机遇,主动对接广州“菜篮子”工程和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大型旅游发展公司,争取将龙岩古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列入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基地目录,以及列入广州职工疗休养首选目的地。
开拓市场,生态产品价值“好交易”。搭建运营平台,借鉴丽水“两山银行”、南平“生态银行”等地做法,组建政府独资或控股的自然资源运营公司,最大化实现资源到资产、资本的变现,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多元投资,探索政府、社会投资方、产业运营商项目合作开发机制,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主体共建机制,并创新补偿模式,探索建立跨地区生态“飞地经济”,形成横向生态补偿新模式。
强化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好推进”。加强高位推动,制定龙岩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规划》,加快策划推进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加速构建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闽西南绿色农业优势带,继续开展申报梅花山国家公园可行性论证。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探索开发生态产品权益、收益与信用相结合的专项金融产品,加大政策性涉农保险推广力度,逐步推广林业碳汇保险,积极探索生态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在龙岩市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支持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强化智力支撑,依托古田干部学院生态文明分院建设人才智库,强化理论研究、路径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龙岩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设计水平,并建立信用体系,加快出台龙岩市级《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等生态信用顶层制度文件,推行个人、企业、村级三类主体信用评价管理。
【福建省龙岩市委改革办(政研室)、龙岩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龙岩市发展改革委供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