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破除人才发展难题,创新打造育才、引才高地,搭建校企沟通桥梁,解决企业需求,有力助推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谢代文 王帅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创新实施“引育双驱”人才队伍建设举措,打通“引才”“育才”“用才”“留才”闭环,有力助推厦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集美区拥有国家级人才37人,省级人才463人,市级人才1226人,重点产业人才超6.5万人。人才工作质量不断提升,连续8年荣获年度新增市“双百”人才落户数、人才专项投入、市对区目标责任制考核居厦门市第一位。
健全机制体制建强人才队伍
集美区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辖区内拥有厦门市“双百”人才企业172家。
近年来,集美区委组织部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人才扶持力度,强化招才引才工作,优化人才储备,开展人才政策宣讲和人才计划申报指导,破除人才培育难题,出台一系列惠及人才的政策措施,打造多个人才党建品牌,助力辖区人才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我们在建强配齐红色人才联络员队伍上下功夫,打造厦门市首批‘人才心向党群鹭建新功’人才党建品牌——‘红色HR服务团’,深入辖区企业开展红色主题知识宣讲及‘纾企困解企忧’系列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集美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介绍,集美区还联合湖南大学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组织市区拔尖人才和“双百”人才赴湖南长沙开展国情研修工作,组织创业大厦党委和人才企业开展“研习之旅”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4场,实现“党建+人才”的双向发展。
据介绍,目前集美区对重点发展的三大类产业人才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政策支持,已累计兑现2027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477人,引进毕业生超10000人;制定出台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为47.5万青年在集美区成长成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据了解,目前集美区已累计拨付各类人才政策资金5637.29万元,惠及2.2万余人次,覆盖范围和政策力度均居厦门市前列。
打破体制壁垒精准引才用才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集美区共有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涵盖33个“双一流”学科、15万在校师生,处处涌动着人才挑动着城市发展的神经,时时迸发的智慧点燃着经济腾飞的活力,这个蕴藏着丰富教科资源的“宝库”随时伺机而动、爆发潜能。
近年来,集美区委组织部创新打造高校产业技术联盟,打破辖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大力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百名人才进百村”“高校人才产业行”“联盟师生进名企”等活动,组织师生前往企业一线进行实地实践,让高校人才和企业双向奔赴。
“我们通过创立高校专家问诊团、企业首席技术顾问(团队)深入企业内部,对辖区企业进行技术问诊,深入一线帮助企业改进工艺和装备,解决技术难题。”集美区高校产业技术联盟相关负责人江伟说,利用近邻优势、摸排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采用校企党支部共建的方式,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将高校人才引进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截至目前,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共帮助企业改进工艺43项,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精准对接校企技术合作需求达300余人次,推进33对校企党支部共建,组织26次联盟师生走进名企活动,组织近240名科研专家深入辖区115家企业开展技术问诊。通过各类产学研对接会,推动75名高校人才与33家企业达成合作,促成产学研项目26项协议。
创新金融赋能人才双向驱动
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集美区委组织部整合辖区金融资源,创新成立了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推动辖区金融机构与人才企业深度对接,并围绕后疫情人才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人才企业筹集应急资金。
“我们主要负责将集美区委、区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人才提供资金支持的优惠政策进行推广,破除行业及领域之间的壁垒限制,让辖区人才能及时掌握好的政策与合适的融资途径。同时,我们今年还成立了增信基金,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各类融资问题。”集美TOP金融赋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张文骁介绍。
“通过TOP赋能研究院,将人才链和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帮助人才和资本实现无缝对接,技术和市场双向驱动,产业经济全面提升,为集美打造‘两高两化’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集美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说,聚焦后疫情时代人才企业融资贷款难题,集美区还出台了11条纾困措施。
“公司在春节过后亟需一笔1000万元左右的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但公司和股东的抵押担保物已十分有限,在银行融资上遭遇了瓶颈。”厦门华源嘉航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厦门市“双百”人才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杨功碧回忆企业融资时的经历说,通过TOP赋能研究院,企业获批1200万元的信贷额度,缓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TOP金融赋能研究院还通过创新推出的“人才金融+服务站”工作机制,建立起一支高效精准的人才金融服务队伍,为人才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常态化举办政策宣导会,投融资对接会、产业交流沙龙等,为辖区人才及人才企业提供全新平台。截至目前,TOP金融赋能研究院共组织开展调研39场,覆盖162家“双百”企业,4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征途如虹,重任在肩。集美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突出高新企业聚集、高校人才聚集等优势,持续推动政、校、企对接,深化产城学人融合,“引育双驱”写好“人才文章”,“人才红利”正日渐成为集美“发展红利”,有力助推集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