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申万宏源召开了2021年年度业绩说明会。在2015年完成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千亿并购后,受市场下行和并购磨合期阵痛的影响,申万宏源营收规模从2015年的304.63亿元下滑到2017年的133.68亿元。
在2018年进行一次及时的定增后,业绩探底回升,到2021年营收规模终于再次回到了300亿元以上区间,达到343.07亿元,创下并购以来最好业绩。而这,距离轰动证券行业的千亿并购案已经过去了近七年。在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再次问到了公司的并购和资本补充计划,申万宏源董秘徐亮提到,“公司资本补充及资本运作始终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展开,提升资本实力和资本运用能力,不断夯实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并购以来最好业绩年
时间回到2013年10月30日早盘收市后,新疆唯一一家证券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上市券商宏源证券公告临时停牌。公告内容简短,只提到公司“接获控股股东--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知,拟披露重大事项”。
就在这一日,两个月前才空降到申银万国担任董事长的中央汇金原副董事长李剑阁,盯了一个上午的盘,直到看到整个早盘宏源证券股价不仅没有异动反而小幅收跌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一场即将成为当时证券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案没有发生内幕消息泄露。而这为这场复杂且困难的并购减少了一重重大风险。
事实上,宏源证券的停牌只是开始。从2013年10月停牌到2014年7月草案公布,耗时数月,期间并购方案五易其稿,难度可见一斑。其中难点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更需要对两家主体涉及的各方利益予以兼顾和平衡。媒体称,每次易稿都需要两地政府某一方作出让步,最终达成一致。可以看到,最后出炉的方案是申银万国证券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宏源证券,并采取两层架构,以“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主体,注册在新疆,再以集团公司全资持有申万宏源证券,后者注册在上海,兼顾两地和双方股东利益。
这一并购案让其操盘手华泰联合并购投行的口碑再度登顶。但接下来的数年间,申万宏源仍不得不面对并购行为必然带来的“整合阵痛”。申万宏源证券总裁杨玉成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边重组边发展,我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不过,经过七年的磨合期,2021年申万宏源终于以343.07亿元的营收规模重回300亿级梯队。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方面,以93.98亿元实现了2016年以来的最好业绩。资产规模方面,到2021年年末合并总资产突破6000亿元,达到6010亿元,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六。
这是否意味着整合的阵痛已经结束,重组融合转型修成正果?申万宏源董事长储晓明在业绩说明会上提到,公司积极打造以证券业务为核心的投资控股集团,已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包括股东优势、资本实力、网点规模等综合实力,在上海和新疆等传统优势地区广泛布局等区位优势,以及有效的风险控制、全面的业务布局、完善的人才机制等。
传统优势业务仍待发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申万宏源的人事调整上,从集团到证券子公司再到投行等具体条线经历了不少人事变更。到2021年换届,申万宏源四位独立董事中三位发生了调整,执行董事、副董事长杨文清因工作安排原因离任、两位非执行董事任期届满离任。证券子公司方面,工商信息显示,其在2021年也进行了董事备案变更,原宏源证券董事长、申万宏源证券原副董事长冯戎等人退出董事会。业内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正常的上级调动、到龄退休、班子换届等,集团和证券公司层面将逐步迎来一个更为融合和制衡的董事会、管理层。
另一方面,在业绩上,拆分来看,经过融合和发展,申万宏源曾经在资管、研究、投行等优势业务条线方面的挑战仍然存在。
虽然申万宏源营收规模重回300亿级梯队,但其增量部分有不少是自营和大宗商品销售收入增加的贡献。其中年报数据显示,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实现111.36亿元,占比32.46%,同比增加人民币42.77亿元,增长62.37%,而这主要是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益以及买卖价差收益增加。同时,包括其他收益、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入和资产处置收益的其他收入合计122.45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17.23亿元,主要是大宗商品销售收入增加影响。资管、投行等方面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规模仍未回到2015年、2016年的高峰时期。
与此同时,上一轮重大并购如今已过去七年,上一次定增也已经过去四年。目前券商行业通过并购打造“航母级券商”的预期不断被提及,近两年间券商行业的新一轮融资潮也在加速加码袭来。申万宏源未来是否有并购计划、资本补充计划,成为此次业绩会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对此,徐亮提到,公司资本补充及资本运作始终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展开,定增预期方面,“公司根据业务开展实际需要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资本补充计划,稳步补充发展所需资本金,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风险经营能力、资产增值能力、效益提升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