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位于纽约的共享办公公司WeWork近期不断地放出“黑天鹅事件”。 在惠誉国际连续下调了公司两档信用评级的同时,WeWork还放弃了IPO计划,并即将展开规模为2000多人的裁员行动;不仅如此,WeWork在非公开场外(OTC)市场的股票交易几乎陷入停滞,公司估值从起初的470亿美元暴跌至约90亿美元。如此种极端残酷事实让过去两年朝着WeWork砸下100亿美元的日本软银集团深度套牢。
在共享经济的投资跑道上,孙正义及其领航的软银已经不是第一次摔跤。在投资WeWork之前,孙正义旗下的愿景基金还先后对共享出行平台Uber投资了77亿美元,且在Uber上市前追加了10亿美元的投资,可估值为754亿美元的Uber在上市当天便破发,目前的市值缩水了500亿美元左右,愿景基金已经被结结实实地套牢。
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其实很少给孙正义带去好运。七年前,软银斥资22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电信运营商Sprint,但收购后却亏损不断,Sprint的负债增至300亿美元,且至今尚未止血;不仅如此,孙正义本想拼尽全力撮合Sprint与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T-Mobile进行合并,但无奈美国电信业监管机构以反垄断为由从中搅局,合并最终告吹,软银押注在Sprint身上的数百亿投资回报变得遥遥无期。
应当说除了主动投资连遭折戟外,因决策失误而错过商业机遇也算是孙正义投资败笔的痛心记录。按照孙正义本人的说法,他原本可以与杰夫·贝索斯达成收购亚马逊30%股权的协议,可当时贝索斯要价1.3亿美元,而孙正义坚持出价1亿美元,最终双方因3000万美元的诉求之差不欢而散。然而,今天的亚马逊市值超过了8600亿美元,30%的股份对应着的是2600亿美元的公司价值,这种因小失大的隐痛恐怕孙正义终身难忘。
也许正是在欧美市场轮番的出师不利,不少人认为孙正义投资的风水宝地应当在亚洲,并且这种推论又是建立在软银对雅虎与阿里巴巴投资大捷与完胜的背书基础之上。从1995年开始,软银先后向雅虎注入了3.6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持股超过35%,而在三年后雅虎上市时,孙正义的个人身家一下暴增至700亿美元;次年,孙正义斥资2000万美元入股阿里,随后追加了不超过8000万美金的投资,成为阿里的最大股东,最终阿里的上市让孙正义获得总额为1300多亿美元的惊人回报。从此,孙正义封神。
其实孙正义完全算不上投资之神,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公司也不是他可以拾金刨银的理想圣地。入股雅虎的次年,孙正义曾拿出15亿美元收购了中国一家生产封装内存芯片的企业金士顿,控股比例高达80%,可经营三年后,最终又以4.5亿美元的价格将金士顿回卖给了原来的创始人,仅此一举,孙正义亏损了10.5亿美元。更有意思的是,回到创始人手中后,金士顿一路创造着经营奇迹,直至成长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内存、闪存存储产品的生产商。
当然,让孙正义投资后如坐针毡的并非只有金士顿。斥资4000万美元入股盛大网络后,因最终靠做网游起家的陈天桥未能继续地坚持,软银的投资无疾而终; 孙正义看好博客、网络空间等产品,于是朝着博客中国撒钱1000万美元,同时投资了号称要打造中国版My Space的碰碰网,现在看来都基本上打了水漂。同样,孙正义曾向人人网下注4亿美元,但在新浪微博和微信势如破竹的冲击下,人人网能够带给孙正义的回报恐怕也只有失望。
有人盘点孙正义二十多年的投资过程发现,虽然软银总共赚到了1000多亿美元的真金白银,但其中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贡献就占了约80%,如果再加上投资雅虎的回报,意味着孙正义在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上鲜有所获,甚至有统计数据表明,孙正义投资了800多家公司,其中有100家几乎完败。对此,孙正义的自己的解释是,成功率大概只有5%,也就是说,软银投资的800多家企业中,成功的也就只有区区40余家。
的确,5%的成功率放在被众人奉为大神的孙正义身上有些极不匹配,但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曾经说过,如果把他们投资回报率最好的那20%的股票拿走,那他们的业绩几乎是惨不忍睹。相比之下,孙正义在做到5%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在投资池塘中培育出了雅虎、阿里巴巴等几条鲸鱼,其创造出的成就也算不菲,外界对他“互联网大帝”的名号封赏也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不过,针对孙正义,人们真的没必要将其过分神化,倒是很有必要从其投资成败之中进行更细致与深入的经验提炼与教训挖掘。
有人说孙正义投资带有明显的魔性色彩。投资滴滴遭到程维严词拒绝时,孙正义一句“你不接受我投资,我就去投资你们对手”的霸道回应让程维只能无奈张开双臂;同样,入股Uber遭拒后,孙正义隔空喊话Uber创始人,表示会将这笔资金投向Uber的竞争对手Lyft身上。对于这种比较敌意的投资方式,我们想强调的是,强大的资金战车固然可以形成碾压之势,但任何侵略式或者掠夺式投资都成就不了美满的商业婚姻,尤其是在得不到创始人主动性后续配合的前提下,无论是VC还是PC,其最终能够得到稳定溢价回报将微乎其微。
的确,成功投资雅虎和阿里显示出了孙正义过人的胆识与眼光,但这种快人一步的能力似乎从此以后在孙正义的身上很少再现过,相反,软银每每迈动的投资脚步都比竞争对手慢了许多。
必须承认孙正义是全球范围内的一流投资企业家。创业之初,孙正义首先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市场调查,在最终得到了40个商业项目后,孙正义编织出了每一个项目的十年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然后根据25个标准对项目逐个打分排队,最终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从中脱颖而出。由此孙正义得出了自己投资信条,即只有七成胜率的才可以投资。也许正是恪守这样的投资风格,才有了软银过去二十年高达43%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孙正义还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投资挑战能力。软银投资雅虎时,股东一致反对,只有孙正义一人坚持;阿里巴巴融资无门,马云四处化缘无果,孙正义得知后慷慨下注;溢价43%收购英国芯片制造公司ARM,董事们集体反对,但孙正义痴心不改。在孙正义看来,进行重大投资决策时,几乎人人反对的才是值得仔细思考的,毕竟具有先见之明的人是少数,相反,如果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被公司股东全票通过,那么是不会产生很大价值的。秉持与展现着这种战略性与逆向性投资思维,孙正义被外界看成是一个目光长远的资本赌徒。
孙正义的另一个明显投资风格是,只要看好一个行业,就会对不同市场上领军企业投个遍,因此,扫描软银的最新资本布局便可清晰发现其打造集群效应的鲜明特色。如在共享经济赛道上,除了投资Uber与滴滴外,软银还投资了印尼的Grab和印度的Ola,软银由此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出行市场。同样,在人工智能领域,收购ARM的同时,软银还从谷歌手中买下了Boston Dynamics与Schaft两家机器人公司,并对硅谷机器人公司Nuro进行了B轮近10亿美金的领投,再加上已经投资的卫星网络企业OneWeb以及Sprint,孙正义将这种布局命名为“AI群战略”,说白了就是要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规模化链式投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