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埃隆·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敌人是燃油车,所以他很少奚落自己的新能源同行,甚至还开放了专利。
但少有的几次例外,都跟中国有关。
比如他曾无情嘲讽过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
十多年前的一次访谈中,有人提问马斯克:你了解你的对手比亚迪——一个来自中国的车企吗?
特斯拉CEO纵声大笑,“他们的车很烂,没什么技术含量”。
到了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向用户交付接近64万辆新车,超过特斯拉的56万辆。
这让特斯拉丢掉了全球新能源老大的位置。
马斯克最新的调侃对象是Lucid。
当Lucid在今年Q2只卖出了679辆车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火力全开。
“Lucid卖出的车还没有我生出的孩子多。”
Lucid真的那么不经打?
这家来自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一度被认为是“特斯拉终结者”,多个核心高管来自特斯拉的工程和生产团队。
Lucid与中国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创始人是两位华人;早期投资人包括青云创投;贾跃亭和北汽都当过这家公司的大老板,甚至还有过把Lucid落地中国的规划。
可惜,贾跃亭、北汽都先后出局,没能笑到最后。
沙特主权基金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在Lucid2021年挂牌上市后,其最高浮盈超过500亿美元。
无论是北汽还是贾跃亭,如果能够坚守到现在,那么境况将会大不相同。尤其是贾跃亭,如果在Lucid与FF(法拉第未来)的二选一中选了前者,可能早已还清债务回国。
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几乎拯救了马斯克的情况下,Lucid的CEO彼得·罗林森表示,中国将是Lucid下一个10年的关键。
华人高管创立“翻版特斯拉”
Lucid的出身很有特色,就像是为投资人量身定做的初创公司。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Atieva”,只比特斯拉的成立时间晚了4年。
投资人看重的创始人背景无可挑剔——谢家鹏(Bernard Tse),他曾负责特斯拉电池系统研发团队。
谢家鹏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几乎是上个世纪硅谷最成功的华人之一。
早在1981年,他就和妻子杨雯君等人创办了电脑公司“慧智科技” (Wyse Technology),并在纽交所上市。
谢家鹏了解创业,也洞悉美国创投界的所有规则。
但他并没有单独来操盘这次创业,而是找来了甲骨文前高管,同样也是华人的温世铭(Sam Weng)——这也是一个硅谷老炮,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两人共同成立了Atieva。
Atieva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技术公司,专门研发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核心系统。
换句话说,这家技术公司想在智能汽车行业,扮演类似于英特尔那样的角色。
这让Atieva无需冒险进入当时还不明朗的电动汽车市场,同时还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投资人显然喜欢这样的公司。
两年后的2009年,Atieva就拿到了第一笔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机构是Venlock和青云创投。
Venlock是与洛克菲勒家族有关的风投机构,而且还是主动联系谢家鹏。
至于青云创投,其至今还在官网保留有投资Lucid(Atieva前身)的相关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形势越发明朗,尤其是特斯拉2009年发布了跨时代新车Model S后,投资者对于新能源车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1年,Atieva获得了B轮多达2400万美元融资,三井物产和Jafco Life Science成为新股东。
巨额资金到位后,Atieva的心态变了,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技术供应商,而是想造车。
Atieva挖来了几个关键人物,其中一个是来自通用汽车的丹尼斯·格雷(Denise Gray),他主持开发了通用Volt,这款车一度被视为通用汽车电气化的希望。
另一个则是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他曾是特斯拉的总工,并主持打造了Model S。
特斯拉最早的创始人之一马丁·艾哈伯德,也来到公司担任顾问。
更多来自特斯拉、通用、大众等巨头级车企的工程师闻风而来,加入这家初创公司。
在Atieva的高管中,包括工程、生产、销售等8人来自特斯拉。这让Atieva几乎成为“翻版特斯拉”。
Atieva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攀上产业链顶端的能力。
但经过大规模挖人,B轮融来的资金很快耗尽,而造车显然需要更多的钱。
被北汽、贾跃亭错过
“石油爹”大赚529亿美元
关键时刻,中国资本出现了。
在2014年C轮融资中,北汽集团投资1亿美元,成为Atieva的最大股东,持股超过25%。
贾跃亭在2014年中入股,投资7000万美元,成为仅次于北汽的第二大股东。
北汽看中的是Atieva的电池技术,双方计划推出一款足以匹敌Model S的车型,并在2016年的北京车展上发布。
但Atieva变卦了。
谢家鹏是美国人,他喜欢北汽的钱,但在拿到钱之后,他希望先打开美国市场。
这与北汽当初注资1亿美元的初衷并不一致。
在公司战略方向上,大股东北汽和谢家鹏团队出现了重大分歧。
这场角力的结果是,谢家鹏离开他一手创办的公司,而北汽也在2015年选择退出。
贾跃亭接盘了北汽全部股份,把Atieva改名为Lucid Motors。
这让老贾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超过40%。那正是乐视“生态化反”的黄金时代。
始料未及的是,贾跃亭后来陷入财务困境,他不得不出在两家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与FF中做出选择。贾跃亭最后出售了手中Lucid的股份,变现大约2亿美元,以维持另一家公司FF的运营。
FF一位高管向创业邦证实,贾跃亭早已卖光Lucid的股份。
2018年,Lucid的最大金主——沙特主权投资基金出现,一出手就是10亿美金,收购了这家公司的大多数股份。
2019年,CEO温世铭也离开公司,并由罗林森接任。
2021年,Lucid通过SPAC形式上市。在高点时刻,Lucid的市值超过900亿美元,比百年福特还高,只比通用汽车少10亿美元。
沙特主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最高浮盈一度达到惊人的529亿美元。
目前,沙特主权投资基金依然持有Lucid接近60%股份。
与特斯拉差异化大获成功
但中国市场才是真正考验
“Lucid不是特斯拉杀手”。
曾经在PSA,以及多个跨国公司担任电池系统研发高管的李明(化名)认为,Lucid是在美国创新体系内,通过特斯拉“技术外溢”成长起来的一家公司。
所谓技术外溢,就是特斯拉把技术资源聚焦于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时,往往会“遗漏”一些短期内无法覆盖的市场。
比如特斯拉目前集中力量扩大产能,并生产大量定位略低的Model 3车型,高端市场反而有所忽视。
但这些市场,同样也有利可图。
“Lucid就是如此”。李明说,Lucid深知跟特斯拉一样的玩法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要找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定位。
基于这一点,Lucid聚焦于更高端的细分市场,并强调更好的性能指标。
其中一个特点是,Lucid直接上了800伏高压系统,这提升了充电性能。
Lucid还在电池系统采用“顶部冷却”方案,这种散热设计现在已经成为趋势,可以节省空间。
“可能只是节省了几毫米空间,但恰是这些细节体现了豪华车的定位。”
李明认为,从工程师的角度看,Lucid实现了零部件的小型化、高性能,以及模块化设计,“这让人钦佩”。
“Lucid用更好的内外饰,更多的配置,更大的车内空间,更高的舒适度,打造高端车的形象”。
李明说,这不是跟特斯拉针锋相对,而是更接近于一种互补。
CEO彼得·罗林森说,Lucid想打造一个真正的高端品牌。
对于如何与特斯拉展开竞争,罗林森认为特斯拉向人们展示了电动化的优势,而Lucid将会让电动车更高端、更舒适、更豪华。
“Lucid打造的是下一代汽车。”
基于此,Lucid Air必须超过Model S才有机会,所以这款车的续航达到了惊人的400英里(约644公里,130kWh电池组),0-100公里加速仅为2.5秒,这些都超越了Model S的P100D版本(最高配)。
这种策略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直接去和特斯拉对位的话,可能很长时间都达不到特斯拉那种规模”,李明说。
“Lucid一直想避免的就是成为一种‘工具车’,而且要强调舒适和豪华”。
所以在设计上,Lucid使用了“滑板底盘”——车子的零部件尽量做得扁平、宽大,且不侵入乘员舱,以打造一种绝对的豪华车空间效果。
在他看来,形成这种风格有贾跃亭的功劳,“在打造产品力和把握高端用户需求方面,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
李明表示,这种豪华定位会让Lucid伴随特斯拉成长,填补特斯拉的一些空隙。
“Lucid用更高的定位,把特斯拉没有尝试,或者说不作为重点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他指出,正是这种定位,打动了沙特主权投资基金,“因为沙特也有能源转型计划”。
今年5月份,沙特宣布将分两个阶段向Lucid采购最多10万辆电动车,以换取后者在沙特建立其首家海外工厂。
这笔订单的最高价值可能接近70亿美元(Lucid Air补贴后最低售价6.99万美元)。这让Lucid锁定了未来5年的订单。
但李明强调,沙特固然有钱,不过市场狭小,而汽车又是一个讲究规模效应的产业。
“Lucid想真正站稳脚跟,中国市场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节点考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