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铁、动车,大家都不会陌生。但一趟趟飞速奔驰的高速列车背后,其实有着很多大家不曾了解、来之不易的技术创新,中国的铁路人到底是如何实现铁路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真正跨越?
合武铁路东起合肥站、西至武汉,是我国东西向铁路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麻城北站所在的麻城市,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既是山区也是革命老区。
春运期间,麻城北站每天停靠82趟动车,日均客流1.2万人次。一列列满载旅客的动车飞驰而过,给钢轨与道岔带来一定的压力,当钢轨累计通过吨位达到一定数量后,动车组车轮对钢轨的不断冲击,会导致轮轨接触面产生疲劳伤损,在钢轨上便会呈现出程度不同的鱼鳞状纹路。
李广建他们被称为高铁“磨术师”,他们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铁轨的道岔进行打磨维护。道岔上任何细小的纹路、缺损都逃不过这些“磨术师”的眼睛。精细打磨作业时,通常是以微米为单位,即使在打磨量大的作业区域,打磨的精度也在0.1毫米。
李广建告诉记者,道岔是控制动车组从一组股道转入另一组股道的连接设备,是轨道中最娇贵、脆弱的环节。别小看这些细小的鱼鳞纹,如果不及时进行打磨保养,不仅会影响动车运行的平顺度、舒适性,还会加速钢轨和车轮的磨损。
对这个关键部位精心打磨维护,让钢轨、道岔重新恢复到健康的初始状态,可以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
打磨轨道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一个技术活儿。核心技术要领是要对轨道上出现的细纹、缺损等这些所谓的“病害”,进行准确检测,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打磨方案。
目前,这套操作流程,不仅在合武铁路上使用,还推广到了京广高铁、汉十高铁等多条线路。
时光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别说是尖轨纵向裂纹这样的问题,即便是日常预防性的维护打磨,李广建他们都曾无从下手。
中国的高铁技术,最早是从欧洲引进的,高铁的维修技术也牢牢掌握在国外专家的手中。
为了快速掌握打磨技术,李广建经常利用休班时间,在练功场上的废料上进行操练。夏季的三伏天里,麻城的气温经常逼近40度,轨道的温度甚至会超过50度,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李广建和伙伴们经常一练就是一天。
经过艰苦卓绝的摸索,十多年间,李广建从“小白”逐渐成长为国内高速铁路钢轨打磨的专家。打磨后的钢轨,犹如出鞘的钢刀,恢复到刚铺设时的最佳状态。
在他管辖的125公里铁路线上,整治了大大小小各类病害上千个,十一年来,没有更换一组正线道岔,节约维修成本近千万元。
半小时观察:创新助力铁路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以“磨术师”等为代表的铁路人,他们有着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坚持自力更生的奋斗基点,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决心,实现了科技的自立自强。国家铁路局发布《“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目标到2025年智能铁路技术全面突破,总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我们期待着更高质量的铁路系统,能够为“奔跑的中国”注入更多澎湃动力。
关键词: 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