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08到2022,从夏奥到冬奥,北京,这座奥运史上的首个“双奥之城”,正用活力与激情,演绎中国的荣耀和自信。而他们,既是“双奥之城”的见证者,也是“双奥之城”的塑造者:可能是一家花店的诞生,可能是一次垃圾分类的灵感,可能是一次滑雪里的“意外收入”……在一系列小人物的小故事里,“双奥之城”的蝶变徐徐展现。他们不仅代表了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贡献,也反映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实践。
冬日的首钢园,冰冷的寒风下涌动着些许生机。园区主干道旁,一座四层楼高的灰体建筑前人来人往。工业风的斑驳墙面散发出古旧的气息,与之形成对比的红色招牌上,是字体飘逸的“瞭仓”和“理想照耀,青春当燃”的标语。这座曾经的首钢老厂区铁粉储料仓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极具科幻风味的沉浸式数字艺术馆。
2021年末,刚刚对外开放的瞭仓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游客。一楼大厅的休闲阅读区内,三三两两停驻着看书的人,感到新奇的年轻人则兴致勃勃地与电子屏幕前的数字人“晓鸥”互动聊天。韩月一手持对讲机,一手拿着各种报价单据,搭着电梯在各楼层间来来回回穿梭,热火朝天。
从“料仓”到“瞭仓”
“今天进了楼里还没出去过,已经走了1万多步了。四楼的茶餐厅还没布置完毕,还有些物品在采购中,得花心思多盯着点。”一年多以前,韩月与朋友合伙承接下瞭仓项目的运营,至此成为一名“瞭仓人”。
作为亚太文融数据技术研究院总裁和瞭仓项目的总负责人,韩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首钢园拥有独特的工业资源禀赋,它的场景很容易和时下流行的元宇宙、科幻赛博等年轻化概念产生关联,这为瞭仓打造科幻沉浸式消费业态提供了天然的环境土壤。所以在2019年11月我们项目选址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
瞭仓的前身是首钢料仓铁粉厂房。在过去,它的作用主要是存贮高炉原料并将称量好的合格原料送到高炉,2008年初,首钢停产,这座厂房便也一直闲置了。
十年之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决策下,《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 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出炉。计划表示,将按照工业遗存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分区分类、保用结合的原则,对高炉、筒仓等一批保存工业风貌的历史构筑物进行保护改造。
从此,被“遗忘”的首钢正式步入了改造转型的快车道。老厂房复兴,新首钢地区也流入了产业活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20年6月起,亚太文融在首钢园开启了瞭仓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建设筹备工作。
当前,在“瞭仓”这座沉浸式数字艺术馆中,大型工业遗址与文化艺术的碰撞之下,全新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幻境正在拉开序幕。
“我们当初给项目起名的时候,选用了‘瞭’这个字,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料’同音,某种程度上,这是对首钢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传递。另一方面,‘瞭’字里面带有一个‘目’字,这与我们场馆聚焦视觉体验的功能定位非常贴合。更重要的,‘瞭’字还有眺望未来的含义,凝聚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2021年9月,冬奥发布了‘一起向未来’主题口号,这与我们的设想不谋而合。”韩月说。
工业厂房遇上传统文化
瞭仓一至三层共设置了六个展区。与其他新潮的艺术馆比起来,传统文化是这座数字艺术馆的精髓。
例如一层的“起源”展区,曳动变幻的投影把四四方方的展厅照亮,屏幕上无尽飘落的花瓣从四面八方将人包围。随着投影灯和音效的切换,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五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依次在此展开,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异世界。
这个名为“上古神话”的单元,试图透过沉浸式场景的感染力,演绎和传递故事人物所对应的“开天辟地、不屈不挠、敢于探索、博爱为民、奉献担当”的中国精神。而另一个以“征途”命名的单元,则通过光影展现了屈原、范仲淹、岳飞、李大钊、赵一曼、杨靖宇、雷锋、钱学森八位古今英雄人物的伟岸光辉形象。
从“料仓”到“瞭仓”,乘着历史机遇,这座铁粉厂房有了焕发新活力的契机。但为何成了数字艺术馆,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数字艺术馆,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十九大报告中这几句简短的要求,让韩月和几位头脑灵活的朋友们找到了“商机”。四个中心、三个面向、首都复兴新地标、科幻产业大会……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年轻的韩月对这一系列红利“关键词”如数家珍。
“当前,数字科技赋能还未延伸到文化消费领域。在国家和北京文化事业大方向的引导之下,我们萌生了内容+AI的想法,瞭仓作为一个依托数字科技打造的沉浸式消费项目,将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和年轻化的运营团队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可能。”韩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至于为何瞄准传统文化,韩月解释说,亚太文融的三位创始人都是“90后”,是在中国精神的洗礼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我们建设瞭仓的初期想法,就是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能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和弘扬。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展览中,也是实现心愿的一种形式。”
数字文化产业“大格局”
格局打开,瞭仓不只是一座艺术馆,更像是北京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缩影。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要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加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化运营管理,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不得不说,石景山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和创意设计服务功能区为定位的石景山区,多年来非常重视科幻产业发展,相继发布了科幻16条和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实施方案,明确了支持打造科幻国际交流中心、科幻技术赋能中心、科幻消费体验中心和科幻公共服务平台。
“三中心一平台”的科幻产业发展规划,为文化科技企业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按照规划,瞭仓所处的科幻产业聚集区,未来将成为石景山区元宇宙实践探索平台,努力打造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承接地和科幻产业创新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产业特色园区。
有了新生机会的不仅有首钢,北京这座文化古都也迎来了数字化的新风潮。例如绵延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也有了“上网”的计划。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12月29日晚,在北京正阳门箭楼,“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 “云上中轴”小程序正式上线,仅5个小时,就有50多万用户参与创意互动,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人。
历史机遇下的瞭仓,也在筹划新的安排。目前,瞭仓正在为它内部的商业业态布局和赋能更多的数字玩法。韩月介绍,未来瞭仓将持续导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后续或通过非遗文化展览,致力于民俗文化与传统非遗的双向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应答好“文化双创”的时代命题,书写科创赋能产业发展的北京篇章。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实习记者 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