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开市,是中国上市公司登陆上交所的标志性环节,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
81家来自全国股权代办系统精选层和创新层的公司,今天集体在北交所亮相。
整体来看,10家创新层公司中,有8家是折价发行,市盈率大多低于20倍,多数来自TMT行业。发行规模最高者是中设咨询,拟发行3338万股,最低者是中寰股份,拟发行850万股。
回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上世纪90年代上海滩的一声锣响,在宣告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同时,也象征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开端。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当天,8家公司在上交所上市。相关老股民表示,这8家公司被称为“老八股”,其中包括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
1987年5月10日,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深发展”)以自由认购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1988年4月1日,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拉开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此后,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原属国营企业都改造成公众公司,对社会公众发行了股票,这被称为“深圳老五股”,并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深圳市国投证券部和深圳市中行证券部上柜交易,构成了深圳证券市场的雏形。
创业板:指数一度超过沪指
深交所、上交所的开市已颇为久远,2009年10月30日,承载着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使命的创业板扬帆起航,从12年前首批28家公司集体挂牌,到如今公司数量达1000余家、总市值达13.70万亿元的规模。
当日,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股票在深交所开盘。受其影响,沪深两市高开高走,至午盘收盘时,上证综指报收于3,023.46点,涨幅2.13%;深证成指报收于12,482.08点,涨幅2.37%。
严格监管之下的创业板仍未摆脱上市被爆炒的结果。28只创业板股票平均换手率达到88.73%,最高的N红日高达91.02%,最低的N金亚也有86.36%共有5只股票换手率超过90%。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创业板股票都呈现出冲高回落趋势,显示出众多的打新资金并无意长期持有,反而正在选择当日获利出局。
截至2021年8月31日,共有186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述新上市公司平均达成营业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30.98%,营收规模超板块平均水平;平均达成净收益1.08亿元,同比增长29.84%。新公司中129家达成净收益同比增长,占比69.35%,其中22家公司净收益增幅超越100%。
2021年上半年,创业板盈利5亿元以上的公司达55家,智飞生物、宁德时代等19家企业盈利超10亿元。700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395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达50%以上。
科创板和创业板在开市后一段时间内先后经历了2年或以上的震荡调整期,其中创业板指数于开板消化 3 年后指数才进入上升阶段。
7月13日盘中,创业板指一度3560点,超越沪指,创造了历史性的一幕。创业板能超越沪指的核心力量,离不开权重股的表现。对比两者的前十大权重股年内表现来看,创业板涨跌比例为6:4,主板涨跌比例为3:7;具体到个股拉看,差距就更为明显。创业板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的年内涨幅均超50%;其中,一哥宁德时代的股价不断刷新新高,市值更是突破万亿大关。
上证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以成立日为基期,起始点100点;创业板指数则是成份股指数,以成立日为基期,起始点1000点。两个指数一路发展至今,年复合增长率都在12.5%~13%之间;但是由于上证指数有当时时空背景下复杂因素影响,从100点到1000点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如果扣掉这个因素,上证指数的年复合收益率就不到5%。从近两年半情况看,创业板的涨幅接近200%,上证指数则是40%左右,差异明显。
科创板:集中战略新兴行业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交所鸣锣开市,一个全新板块诞生。发展至今,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300余家,截至今日收盘,总市值超过5.23万亿元。
7月22日,万众瞩目的科创板开市交易,25只股票集体高开高走。截至7月22日下午收盘,有4家公司涨幅超过200%。涨幅最大的是安集科技,收盘涨400.15%。首批28只股票开盘价涨幅平均值为140.95%,中位数为128.36%;最高涨幅平均值为218.78%,中位数为176.86%;收盘涨幅平均数为139.55%,中位数为109.90%。
无论是从首日收盘价涨幅、最高涨幅还是开盘涨幅来看,科创板首批股票的涨幅均高于创业板首批股票首日表现。
相关人士表示,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创板发行市盈率低于当时的创业板,且目前市场整体估值较高,再加上资金的等因素,所以科创板的整体涨幅应高于创业板首批涨幅。
现阶段,科创板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基本都集中于六大战略新兴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近八成。集成电路(占比35%)、生物医药(占比25%)领域已形成一定聚集效应。
2021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3,040.50亿元、实现净利润433.19亿元,同比增长55.14%和105.24%;超九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56家公司实现营收翻番,两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超七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三成公司净利润增幅达到100%以上,最高达743倍。同时,部分公司业绩出现下滑,主要是受海外疫情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股权激励费用增加、研发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