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在即,央行官网2月9日发布了市场高度关注的1月金融数据。一如此前市场所料,1月的社会融资(下称“社融”)表现强劲,已超出此前市场的预期,存量同比增长13%,增量则同比增加1207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同比则提升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则为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6.1个和14.7个百分点。
1月往往是信贷投放的集中月份,市场已预测1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统计,1月末社融规模存量为28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月社融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07亿元。
此前中金曾预测,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尚未启动发行,政府债净融资量仅为2020年同期的四成。预计新增社融可能降至4.3万亿元,社融同比增速回落至12.8%左右。兴业研究亦预计,1月新增社融规模可能将上升至4.54万亿。
对于1月新增社融超出预期的表现,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财经》记者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1月是传统上金融机构投放贷款融资的大月;其次,与上年相比,2021年春节在2月,因此1月的工作日多于上年;第三个因素是中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社融需求总体上比较旺盛。
业内人士指出,社会融资成本变化亦可反映经济复苏的态势。一周前,DR001(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加权利率上行近4bp,报收于3.0411%,创下近六年新高。
在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中,从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44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75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04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4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992亿元。
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对《财经》记者表示,1月社融数据比较强劲,新增贷款很高,可能是1月底市场流动性偏紧的主要原因,央行或许希望对此降温。尤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6%,反映了楼市销售火热。
盖新哲认为,1月居民的中长期贷款规模暴增超出了预期,但预计未来会导致楼市管控更加严格。上海、深圳已出现了一些调控新思路,效果将会逐步体现。
2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提出,要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风险。
《报告》显示,不宜依赖于消费金融扩大消费。近期各方对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关注较多。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实际上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对此要客观甄别、合理评估。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报告》指出,居民部门债务一般是消费性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之需,但消费活动本身无法创造足够偿债的收入,主要靠薪资收入偿债,这将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盖新哲同时指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同样强劲,反映了实体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也与当前货币政策求稳的导向相一致,今年实体企业的资本开支及投资可能接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点。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报告强调,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
(作者为《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