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是当前我国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国各地由于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在创新能力上也逐渐产生差异,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极引擎。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个创新集聚区,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我国科技集群排名普遍提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公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从科技集群数量来看,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排名前十的科技集群依次是:东京—横滨、深圳—香港—广州、首尔、北京、圣何塞—旧金山、大阪—神户—京都、波士顿—剑桥、纽约、上海、巴黎。中国有17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北京、上海、粤港三城跻身前十。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
科技城市集群的排名依据有两个,包括PCT专利申请量和SCIE科学出版物数量,这反映了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数量相对增长较快,是这些集群提升的内因。
此外,2020GII显示,排名前100位的集群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排名所依据的五年时间窗口,反映了当地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生态系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就表现出显著的持久性。
具体来看,相比2013~2017年的排名,前8位集群的排名未变,上海从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另外,除了排名靠前的深圳—香港—广州、北京,其他集群排名都有所提升,比如第21位的南京上升了4位,第25位的杭州上升了5位,第29位的武汉上升了9位。
各地科创实力如何
GII的科技集群排名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的部分数据相符。
根据报告,从区域创新综合指标来看,我国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和重庆。其中,东部省份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超过50%。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报告称,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汇聚了全国30%的R&D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上述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其他几个区域的主要城市各有差异。
报告显示,天津的创新能力排在第15位,较上年下降6位,跌出前十。作为以传统工业、制造业为基础的地区,天津转型升级面临压力。
报告建议,天津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突破科技体制瓶颈问题的制约,促进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相互转化,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和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重庆排在第10位,较上年下降了3位。不过重庆在技术市场交易金额、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方面表现良好。
创新能力排名提升较大的陕西,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构建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机制,解决了科技创新资源存在设备管理数据标准、运行服务不统一的问题。
柳卸林说,西安搭建面向试验测试的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把大型仪器设备、以发明专利为基础的尖端试验测试方法、以大数据管理分析为核心的专家测试诊断服务从线下“搬到”互联网上,为缺乏试验测试资源及自身资源无法满足需要的中小微企业和民参军企业提供服务和全面分析解决方案。
而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上面全面发力的安徽,2020创新能力排名第8,比2019年上升了2位。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一批科研机构的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绩瞩目。
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安徽省政府采取深度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新模式,从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入手,采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配套园区建设、建立国家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制度、允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可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人才引进培育、省市优先保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等举措,探索构建地方政府全面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新模式。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很好地抓住了产业分工与升级路径,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合肥近十几年来的发展都踩准了节点,很好地把握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机遇。同时,地方上有详细的研究和前瞻性的谋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相互之间形成合力,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也很重要。”
“十四五”怎么干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首,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除了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多地“十四五”规划中都出现了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
作为我国科教重镇和创新之城,武汉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市科技局局长盛继亮12月初表示,未来5年,武汉将以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将科技创新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在介绍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部署安排和具体措施时,盛继亮表示,具体安排和措施可以概括为创建一个中心,打造三个高地,即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陕西则建议“十四五”期间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瞄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间技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建秦岭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着力推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四川“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和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