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贝因美旗下母婴电商“妈妈购”在多家第三方投诉平台遭遇自家“店主”投诉,称其在“全国各地拉人头”,每人收取六千元至七千元加盟费,目前平台瘫痪,退款无门。
据投诉人提供的资料显示,“妈妈购”会员加盟方式为“缴纳288元成为妈妈购‘PLUS会员’,再缴纳7000元就可加盟成为贝因美妈妈购星店店主”,“店主”可通过发展下线会员、分销商品,来获得返利和收入分成。
对此贝因美表示,“妈妈购”属于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平台,与上市公司并无关联。星店项目是妈妈购的外包项目,已按监管部门要求整改,妈妈购也是受害者”。
与此同时,《每日财报》注意到,从今年6月开始,贝因美股价走出一波强势反弹,最高涨幅超50%。但不知是因二股东持续减持还是下半年业绩不佳及上述事件影响,近两个月公司股价又快速跌去1/3,回到原点。
活着已不容易,做强从何谈起?
据公开报道,在今年8月之前,贝因美公司官网仍为“妈妈购”提供链接入口,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链接下载“妈妈购”app客户端,但至9月初,贝因美官网已悄然撤下“妈妈购”的入口。
妈妈购成立于2015年,聚焦母婴电商业务,主要售卖母婴相关的食品、美妆、家居等产品,产品范围涵盖贝因美自营产品,以及其他母婴品牌产品。
企查查显示,“妈妈购”隶属于宁波妈妈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穿透股权关系得知,妈妈购虽并非贝因美旗下企业,但确实是其“兄弟公司”。妈妈购的母公司贝因美集团,同时也是贝因美的第一大股东。
正因头顶贝因美集团的光环,妈妈购平台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入驻。因主营业务竞争力弱,连年亏损,寻求奶粉以外的业绩发展已成为贝因美发展的不二之选,但主业都做不好的贝因美想做好其他业务恐怕也很难。
今年11月初,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首次谈到自己理想中的贝因美。内部信中又提到:“不要再把贝因美当乳企”、“这几年来,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活着做强。”
“但活着已很不容易,做强又从何谈起?”
2017年年底,贝因美曾发布公告称,为盘活资产、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拟将位于杭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产公开出售给非关联方,建筑面积合计3398.47平方米,本次房产处置事项评估总价合计1.04亿元,产生收益约3560万元。
但这个数字和贝因美的亏损金额相比不值一提。2018年4月27日起贝因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由“贝因美”变成“ST因美”,从这时候起,活着成了贝因美的首要目标。
此后通过高管换血、变卖资产等多种手段,贝因美虽在2018年扭亏为盈。但在此过程中,其净资产持续减少。数据显示,贝因美净资产从2015年底的36.68亿元减少至2018年底的18.16亿元,缩水超五成。
自此元气大伤后,至今尚未恢复,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其净资产仅为18.18亿元。虽然近年来不断转型改革,但贝因美并没能将业务能力提上去,盈利能力疲软,离真正的“做强”还有很大差距。
上市即巅峰,“摘帽”即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贝因美成立于1992年11月,2001年,开始进军婴幼儿奶粉市场。主营业务为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和其他婴幼儿辅食、营养品等。
2008年,作为少数未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乳企,贝因美业绩大增,成为国内奶粉一线品牌。2009年,谢宏曾公开谈论过贝因美的“头脑型同心多元化战略”,即“围绕一个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此后,贝因美版图一路从婴幼儿食品向母婴用品、玩具、服装、妇幼保健、健康产业、保险业、母婴电商等相关领域全面进军。借着资本市场的东风,2011年4月贝因美在深交所挂牌,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股”。
2013年,是贝因美最辉煌的年份。这一年,它以61.17亿元的营收、7.2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6.97亿元的扣非净利润,荣登国产奶粉第一的宝座。但此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也是在2013年前国内电商、海淘等新零售渠道开始快速发展,贝因美也开始渠道改革,经销商数量锐减,从最高峰的2200家减少到约500家。由此公司业绩自2014年起连续5年下滑。
2015年,贝因美提出儿童零食概念,同时其旗下母婴零售平台妈妈购成立。也是在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的价格高溢价购入18.82%的贝因美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斥资近35亿元。
乳业巨头牵手奶粉大鳄,如此强强联合本被行业人士纷纷看好,但这场佳话却在贝因美的连亏之下走向了一个不美好的境地。
据《每日财报》的统计,2016年-2019年,贝因美营收分别为27.64亿元、26.6亿元、24.91亿元、27.85亿元,营收三连跌后2019年小幅回升,比上年同期增长11.83%。
尽管营收有所回升,但净利润却并不乐观。2016年-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7.99亿元、11.39亿元、2.17亿元、1.38亿元,四年扣非净利共亏损22.9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与2017年,由于公司连续大额亏损7.81亿元与10.57亿元,贝因美戴上了“ST”的帽子。2018年,凭借卖卖卖维持净利润正向得以变回“贝因美”,但2019年再陷泥潭。A股中上市即巅峰的公司不少见,但摘帽即亏损的颇为罕见。
恒天然减持不断,盈利能力依旧疲软
业绩惨淡之下,股东似乎也对公司失去了信心,自2020年1月以来,持股二股东恒天然一路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3月,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恒天然”)以18元/股的价格入股贝因美,持股占比18.82%,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
但进入2020年以来,贝因美接连发布第一、二股东减持预披露公告。截至11月20日,贝因美集团持股27.1%,较2019年末持股比例29.13%减持了2.03%;而恒天然所持贝因美股份比例已由最初的18.82%下降至7.82%。
恒天然之所以接连减持贝因美股份,或与后者近年来发展遇阻、业绩不理想有关。而至今年,贝因美的业绩虽稍有起色,但盈利能力依旧疲软。
据贝因美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贝因美实现营收22.05亿元,同比增长9.3%;净利润0.51亿元,同比增长147.95%,但扣非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约0.14亿元。
随着恒天然逐步退出,贝因美也在考量寻找“下家”以求新的资金来源。8月25日,贝因美曾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200万人,连续第二年下降,人口出生率为10.94%,2017年为12.43%。2019年继续下降,人口出生率降为10.48%。
对乳企来说,婴配奶粉产品的人口、政策和品类红利已基本结束。近年来,国产奶粉梯队也已经成型。第一梯队为飞鹤、蒙牛、澳优,其中飞鹤市占率从2010年的4.3%提升至2019年的13.3%,蒙牛2019年市占率达到7.6%。
第二梯队,伊利市占率保持平稳,合生元市占率有小幅提升;第三梯队,完达山、贝因美市占率持续下跌,其中贝因美市占率下跌幅度较大,由2010年的8.4%下跌至2019年的1.6%,市场竞争力偏弱。
虽然贝因美旗下产品涵盖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和其他婴幼儿辅食、营养品等品类。但贝因美缺乏真正核心竞争力,没有太大的核心产品。
布局高端市场是当下乳企发展趋势,也是企业获得收益的主战场,不过,目前的高端奶粉市场早已是强敌环伺,贝因美能否冲出重围、占据一席之地还很难说。
目前,贝因美在“高手如云”的战场上,同时存在着盈利疲软、核心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未来,贝因美想要实现“做强”,还需找寻到适合其自身且区别于其他乳制品企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关键词: 股东减持